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棚户区改造项目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 第21-27页 |
2.1 棚户区改造相关定义与内涵 | 第21-22页 |
2.1.1 棚户区 | 第21页 |
2.1.2 棚户区改造 | 第21-22页 |
2.2 棚户区改造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3页 |
2.2.3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23-24页 |
2.3 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3.1 综合评价的内涵 | 第24页 |
2.3.2 棚户改造项目综合评价的内涵 | 第24页 |
2.3.3 综合评价基本要素及步骤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项目概况与建设必要性分析 | 第27-40页 |
3.1 项目建设背景 | 第27-29页 |
3.1.1 国家宏观政策背景 | 第27-28页 |
3.1.2 湖南省棚户区改造政策背景 | 第28页 |
3.1.3 株洲县棚户区改造背景 | 第28-29页 |
3.2 项目建设概况 | 第29-37页 |
3.2.1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 第29页 |
3.2.2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 第29-32页 |
3.2.3 项目进度计划 | 第32页 |
3.2.4 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 | 第32-33页 |
3.2.5 项目经济分析 | 第33-37页 |
3.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3.3.1 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 | 第37页 |
3.3.2 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 第37-38页 |
3.3.3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综合经济效益的需要 | 第38页 |
3.3.4 推进区域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关口棚户区改造项目综合评价方案设计 | 第40-53页 |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 第40-41页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40页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1-45页 |
4.2.1 财务评价指标 | 第42页 |
4.2.2 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4.2.3 社会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4.2.4 风险评价指标 | 第44-45页 |
4.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第45-47页 |
4.3.1 基于属性层次模型(AHM)的指标权重确定法 | 第45-46页 |
4.3.2 属性层次模型(AHM)操作方法摘要 | 第46-47页 |
4.4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 第47-52页 |
4.4.1 未确知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定 | 第47-48页 |
4.4.2 未确知综合评价方法的操作过程摘要 | 第48-50页 |
4.4.3 未确知综合评价法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关口棚户区改造项目综合评价 | 第53-65页 |
5.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6页 |
5.1.1 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53页 |
5.1.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53-54页 |
5.1.3 求解单一准则下的属性测度判断矩阵及其相对权向量 | 第54-56页 |
5.1.4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第56页 |
5.2 未确知综合评价及其结果分析 | 第56-63页 |
5.2.1 指标定量化处理 | 第56-61页 |
5.2.2 构造未确知测度函数 | 第61-62页 |
5.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未确知测度计算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 | 第65-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6.2 研究建议 | 第65-67页 |
6.3 研究局限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