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2.1 信用风险 | 第13页 |
2.2 信用风险管理 | 第13-15页 |
2.3 信用风险管理意义 | 第15-17页 |
2.3.1 信用信息不对称 | 第15页 |
2.3.2 存在不完全信用合约 | 第15页 |
2.3.3 信用资产的专用性要求 | 第15-16页 |
2.3.4 高负债经营的现实需求 | 第16-17页 |
第3章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17-21页 |
3.1 LL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识别及分类 | 第17-18页 |
3.1.1 贷款风险识别制度 | 第17页 |
3.1.2 贷款五级分类内容 | 第17页 |
3.1.3 贷款五级分类操作流程 | 第17-18页 |
3.2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 | 第18-19页 |
3.2.1 审贷分离制度 | 第18页 |
3.2.2 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 第18页 |
3.2.3 贷后管理制度 | 第18-19页 |
3.3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散与转移 | 第19-21页 |
3.3.1 不良贷款清收管理 | 第19页 |
3.3.2 发展担保贷款 | 第19页 |
3.3.3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 | 第19-21页 |
第4章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1-27页 |
4.1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 第21-22页 |
4.1.1 缺乏健全、有效的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 第21页 |
4.1.1.1 预警手段比较落后 | 第21页 |
4.1.1.2 信用风险预警主动性较差 | 第21页 |
4.1.2 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方法相对落后 | 第21-22页 |
4.1.3 信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第22页 |
4.2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 第22-27页 |
4.2.1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外部因素 | 第22-24页 |
4.2.1.1 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 第22-23页 |
4.2.1.2 信息不对称比较严重 | 第23页 |
4.2.1.3 法律环境不尽人意 | 第23-24页 |
4.2.1.4 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 | 第24页 |
4.2.2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内部因素 | 第24-27页 |
4.2.2.1 建立基础差,先天性不足 | 第24-25页 |
4.2.2.2 缺乏有效的信用过程管理 | 第25页 |
4.2.2.3 缺乏健康的信用文化 | 第25-27页 |
第5章 LL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对策研究 | 第27-39页 |
5.1 充分借鉴其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经验 | 第27-29页 |
5.1.1 构建科学、合理的客户定价体系——广州中商行 | 第27页 |
5.1.2 构建科学的贷款管理程序——济南建设银行 | 第27-28页 |
5.1.3 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数据挖掘管理——中国兴业银行 | 第28-29页 |
5.2 构建科学、合理的信用投放机制 | 第29-30页 |
5.2.1 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贷款政策 | 第29页 |
5.2.2 设计合理的贷款结构 | 第29-30页 |
5.2.2.1 拓展业务的范围 | 第29页 |
5.2.2.2 维持合适的放贷速度,保持均衡放贷 | 第29页 |
5.2.2.3 信用投放产业要合理 | 第29-30页 |
5.3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用风险预警体系 | 第30-32页 |
5.3.1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信用风险预警信息数据库 | 第30页 |
5.3.2 建立一套科学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5.3.3 建立健全的信用风险预警决策系统 | 第31-32页 |
5.4 完善个人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方法 | 第32-33页 |
5.5 加强信用人员队伍建设 | 第33-34页 |
5.5.1 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 | 第33页 |
5.5.2 提升信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 第33-34页 |
5.5.3 加强信用人员业务知识培训 | 第34页 |
5.6 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 第34页 |
5.6.1 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 第34页 |
5.6.2 弱化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 第34页 |
5.7 完善制约体系,提高信用管理的有效性 | 第34-35页 |
5.7.1 加强对信用人员的监管工作 | 第34-35页 |
5.7.2 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制约机制 | 第35页 |
5.7.3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35页 |
5.8 加强信用文化的建设 | 第35-39页 |
5.8.1 培养领导者的信用风险文化意识 | 第36页 |
5.8.2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 第36页 |
5.8.3 倡导“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信用操作理念 | 第36页 |
5.8.4 树立信用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 第36-37页 |
5.8.5 培育信用质量意识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5页 |
个人简历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