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序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80年代香港电影的繁盛与“新艺城”的崛起 | 第8-16页 |
第一节 80年代香港电影的盛况 | 第8页 |
第二节 时代环境对电影业的推动 | 第8-10页 |
第三节 “新艺城”——80年代香港电影的传奇 | 第10-16页 |
第二章 以“新艺城”为代表的80年代香港电影工业模式 | 第16-33页 |
第一节 “新艺城”模式的工业特点 | 第16-24页 |
一、小群体内的“自营”模式 | 第16-18页 |
二、“奋斗房”中的集体创作 | 第18-21页 |
三、市场影响下的类型风格 | 第21-24页 |
四、香港电影工业的江湖气 | 第24页 |
第二节 “新艺城”走向解体的启示 | 第24-33页 |
一、“新艺城”由盛转衰走向解体 | 第24-25页 |
二、解体原因探析与启示思考 | 第25-33页 |
1、香港电影工业环境变化与“新艺城”模式衰退 | 第26-28页 |
2、“新艺城七怪”创作群体解体 | 第28-32页 |
3、以“新艺城”为代表的电影工业模式衰退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香港电影工业下的同类公司对比 | 第33-45页 |
第一节 “新艺城”与“宝禾”的恩怨情仇 | 第33-43页 |
一、“新艺城”与“宝禾”的缘起 | 第33-34页 |
二、院线制模式下的电影类型嬗变 | 第34-43页 |
1、“作坊”中的集体创作模式 | 第34-35页 |
2、相互对垒的电影系列 | 第35-37页 |
3、香港文化环境与喜剧电影类型流变 | 第37-40页 |
4、院线制时期电影类型特征 | 第40-43页 |
第二节、“银河映像”续写香港电影“新”工业模式 | 第43-45页 |
一、“新艺城”与“银河映像”的电影工业对比 | 第43-44页 |
二、“北上”的“银河映像” | 第44-45页 |
第四章 80年代香港电影繁荣背后的工业缺失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