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何非光抗战电影研究(1937-1945)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 忘却、忆起与重构:何非光研究现状探析第6-14页
第一章 何非光抗日思想溯源第14-20页
    第一节 反殖民文化心理第14-16页
    第二节 家国仇恨第16-17页
    第三节 尴尬的身份处境第17-18页
    第四节 何非光参与的早期反日活动第18-20页
第二章 东京到重庆(1937—1939):多元跨界和导演身份确立第20-28页
    第一节 多元性跨界选择与流动性跨地活动第20-22页
    第二节 抗战初期“中制”内部建构与何非光导演身份确立第22-26页
    第三节 《保家乡》:直接抗战主旨与纪实性美学尝试第26-28页
第三章 重庆时期(1939—1941):战时对敌宣传与湮没的争斗第28-40页
    第一节 《东亚之光》与对敌宣传活动第29-32页
    第二节 《东亚之光》:作为战时对敌宣传范本第32-35页
    第三节 何非光身份印记第35-37页
    第四节 湮没的争斗第37-40页
第四章 往返港渝(1941—1945):左派电影人的疏离与含混的身份认同第40-46页
    第一节 奔赴香港:“中制”左派势力的消退及何非光的身份跨界第40-42页
    第二节 返回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与其动机第42-44页
    第三节 《气壮山河》、《血溅樱花》:宣传倾向性与纪实美学沿革第44-46页
第五章 交涉、吸纳与国家主体建构:何非光抗战电影策略浅析第46-50页
    第一节 交涉:何非光抗战电影中民族内部矛盾策略第47页
    第二节 吸纳:何非光抗战电影中对敌策略第47-48页
    第三节 何非光抗战电影中的国家主体建构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附录第51-55页
    一、何非光电影作品年表第51-53页
    二、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幻电影的空间美学研究--以太空及未来世界题材科幻片为例
下一篇:香港新艺城公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