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处 | 第1-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6-30页 |
·引言 | 第16页 |
·中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16-24页 |
·中心蛋白的一级结构 | 第16-17页 |
·中心蛋白的高级结构 | 第17-19页 |
·中心蛋白的结构基础-EF手结构 | 第19-20页 |
·中心蛋白的功能 | 第20-24页 |
·蛋白质的电化学研究 | 第24-26页 |
·基于辅因子 | 第24-25页 |
·基于氨基酸残基 | 第25-26页 |
·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26-28页 |
·研究稀土离子与中心蛋白相互作用的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八肋游仆虫中心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30-36页 |
·引言 | 第30页 |
·材料 | 第30-32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30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0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0-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页 |
·表达和纯化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Eu~(3+)与N-EoCen相互作用的修饰电极研究 | 第36-54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Eu~(3+)储备液的配制 | 第38页 |
·蛋白储备液的制备 | 第38页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8页 |
·紫外差光谱研究 | 第38页 |
·电化学研究 | 第38-39页 |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2页 |
·热解石墨电极 | 第39-42页 |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 | 第42-48页 |
·紫外差光谱 | 第48-50页 |
·琼脂糖修饰电极 | 第50-51页 |
·DDAB修饰电极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中心蛋白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吸附性研究 | 第54-78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材料 | 第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主要仪器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蛋白储备液的制备 | 第55页 |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55-56页 |
·电化学研究方法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76页 |
·N-EoCen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吸附性质 | 第56-65页 |
·EoCen、C-EoCen和N-EoCen的吸附性比较 | 第65-70页 |
·金属结合蛋白Eu_2~(3+)-N-EoCen吸附性质 | 第70-72页 |
·截短型N-EoCen(△17N-EoCen)的吸附性质 | 第72-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离子探针法研究Eu~(3+),Gd~(3+),La~(3+),Ca~(2+)与中心蛋白相互作用 | 第78-108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材料 | 第79页 |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主要仪器 | 第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Eu~(3+), Gd~(3+),La~(3+)储备液的配制 | 第79-80页 |
·蛋白储备液的制备 | 第80页 |
·电化学研究 | 第80页 |
·共振光散射(RLS) | 第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105页 |
·N-EoCen与Eu~(3+)的相互作用 | 第80-86页 |
·N-EoCen与Eu~(3+)、Gd~(3+)、La~(3+)和Ca~(3+)相互作用的比较 | 第86-94页 |
·EoCen、C-EoCen和N-EoCen与Eu~(3+)相互作用比较 | 第94-101页 |
·Δ17N-EoCen与Eu~(3+)的相互作用 | 第101-105页 |
·结论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8-111页 |
·引言 | 第108页 |
·工作总结 | 第108-109页 |
·工作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28-129页 |
承诺书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