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2 挡土墙景观化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26-44页 |
·基于图集 04J008挡土墙的构造基础 | 第26-33页 |
·挡土墙断面构造基本形式 | 第27-28页 |
·挡土墙横断面的构造基础 | 第28-30页 |
·挡土墙的细部构造基础 | 第30-33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理论基础 | 第33-35页 |
·景观设计学 | 第33页 |
·景观环境视觉理论 | 第33-34页 |
·环境心理学 | 第34-35页 |
·边缘效应理论 | 第35页 |
·挡土墙景观化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自然因素 | 第35-36页 |
·人文环境因素 | 第36-37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功能 | 第37-43页 |
·防护功能 | 第37页 |
·空间和导向功能 | 第37-40页 |
·生态功能 | 第40-41页 |
·其他附属功能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挡土墙景观化的视觉性构建要素 | 第44-65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墙体形式 | 第44-48页 |
·墙体形式的分类 | 第44-47页 |
·墙体形式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 第47-48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墙体体量与尺度 | 第48-52页 |
·墙体的长度设定 | 第49-50页 |
·墙体的厚度设定 | 第50页 |
·墙体的高度设定 | 第50-52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墙面材质 | 第52-59页 |
·材质的分类 | 第53-58页 |
·墙面材质的运用 | 第58-59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墙面色彩 | 第59-62页 |
·墙面色彩的特性 | 第59-61页 |
·墙面色彩的表达 | 第61-62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墙体光影效果 | 第62-64页 |
·光影效果的“景观语言”特性 | 第62页 |
·墙体光影效果的塑造与作用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挡土墙景观化的构建方式 | 第65-94页 |
·文化宣传型挡土墙的构建方式 | 第65-72页 |
·浮雕、壁画、书法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65-70页 |
·宣传栏、广告栏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70-72页 |
·空间塑造型挡土墙的构建方式 | 第72-77页 |
·花坛、台阶、坐凳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72-75页 |
·廊架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75-77页 |
·游赏观景型挡土墙的构建方式 | 第77-85页 |
·假山置石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77-79页 |
·水景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79-85页 |
·生态绿化型挡土墙 | 第85-93页 |
·垂直绿化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85-90页 |
·石笼式挡土墙的特点和构建工艺 | 第90-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挡土墙景观化的案例分析与设计实践 | 第94-122页 |
·2013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之‘锦绣谷’挡土墙的景观化案例分析 | 第94-99页 |
·2013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概况 | 第94-95页 |
·‘锦绣谷’挡土墙景观化的构建特点 | 第95-99页 |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挡土墙的景观化案例分析 | 第99-107页 |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概况 | 第99-100页 |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挡土墙景观化的构建特点 | 第100-105页 |
·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挡土墙景观化存在的问题 | 第105-107页 |
·泰顺县新城区文祥湖台地公园之挡土墙景观化的设计实践 | 第107-121页 |
·泰顺县新城区文祥湖台地公园项目概况 | 第107-110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设计理念 | 第110-111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视觉性构建要素 | 第111-112页 |
·挡土墙景观化的构建方式 | 第112-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6 结论 | 第122-125页 |
·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发展趋势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图表附录 | 第127-133页 |
个人简介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