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优势耐干藓生态适应性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黄土丘陵区藓结皮的发育及分布 | 第14-17页 |
·藓结皮的形成过程 | 第14页 |
·藓结皮的生态功能 | 第14-15页 |
·藓结皮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藓类植物生物生理学特征 | 第17-18页 |
·苔藓植物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藓类植物的耐干性 | 第18页 |
·生态适应性 | 第18-23页 |
·高等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 第18-20页 |
·藓类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35页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及耐干藓形态特征 | 第25页 |
·耐干藓野生配子体与人工培养配子体的环境适应差异 | 第25-26页 |
·不同耐干藓生态适应性 | 第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调查样地概况 | 第27-28页 |
·空间分布野外数据调查 | 第28-29页 |
·优势耐干藓形态学指标测定 | 第29-30页 |
·人工培养对耐干藓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 第30-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藓结皮的空间分布与耐干藓形态学特征 | 第35-49页 |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 | 第36-40页 |
·不同立地条件地表覆被斑块组成 | 第36-38页 |
·不同立地条件景观破碎化程度差异 | 第38-39页 |
·环境因子与空间分布特征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黄土丘陵区优势耐干藓的形态学特征 | 第40-44页 |
·不同耐干藓形态学特征 | 第40-42页 |
·不同耐干藓解剖结构特征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耐干藓形态学指标与生态适应性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人工培养对耐干藓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 第49-70页 |
·人工培养耐干藓对干燥-复水胁迫的响应 | 第49-54页 |
·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第51-52页 |
·渗透调节能力的变化 | 第52-53页 |
·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第53-54页 |
·人工培养耐干藓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 第54-58页 |
·高温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高温胁迫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高温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56-57页 |
·高温胁迫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人工培养耐干藓对高光胁迫的响应 | 第58-62页 |
·高光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9页 |
·高光胁迫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高光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第60-61页 |
·高光胁迫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8页 |
·人工培养耐干藓对干燥-复水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62-63页 |
·人工培养耐干藓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63-65页 |
·人工培养耐干藓对光照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65-67页 |
·人工培养对耐干藓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