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第一章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产气荚膜梭菌的定型方法 | 第12-13页 |
|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 | 第13-17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 ·N末端和C末端的结构及功能 | 第13-14页 |
| ·基因定点突变 | 第14-15页 |
| ·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15-17页 |
| 试验研究 | 第17-38页 |
| 第二章 羊源产气荚膜梭菌不同毒素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7-25页 |
| ·材料 | 第17页 |
| ·菌株 | 第17页 |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 ·临床样品 | 第17页 |
| ·方法 | 第17-20页 |
| ·菌株培养与模板制备 | 第17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17-18页 |
| ·单项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8-19页 |
| ·多重PCR条件优化 | 第19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19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19-20页 |
| ·重复性试验 | 第20页 |
| ·临床样品检测 | 第20页 |
| ·结果 | 第20-23页 |
| ·单项PCR扩增结果 | 第20页 |
| ·多重PCR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20-21页 |
| ·多重PCR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 第21页 |
| ·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21-22页 |
| ·敏感性试验结果 | 第22页 |
| ·重复性试验结果 | 第22-23页 |
| ·多重PCR的临床应用 | 第23页 |
| ·讨论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的原核表达及纯化复性 | 第25-33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阳性血清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9页 |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5-26页 |
| ·α毒素成熟肽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26页 |
|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 ·α毒素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 ·α毒素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分析及纯化 | 第27-28页 |
| ·α毒素重组蛋白的复性 | 第28页 |
| ·α毒素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28-29页 |
| ·结果 | 第29-31页 |
| ·PCR扩增结果 | 第29页 |
| ·原核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9页 |
| ·α毒素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 ·α毒素重组蛋白表达形式的分析及纯化 | 第30-31页 |
|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3-38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 ·血清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5页 |
| ·抗原、血清和酶标二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 ·其他试验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 ·间接ELISA方法临界值的确定 | 第34页 |
| ·特异性试验 | 第34-35页 |
| ·敏感性试验 | 第35页 |
| ·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 | 第35页 |
| ·临床样本检测 | 第35页 |
| ·结果 | 第35-36页 |
| ·抗原、血清和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 | 第35页 |
| ·其他试验条件的优化 | 第35页 |
| ·间接ELISA方法的临界值 | 第35-36页 |
| ·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 | 第36页 |
| ·临床样本检测 | 第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附录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