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9页 |
二、实际应用意义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第五节 本论文的重难点 | 第20页 |
第六节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0页 |
第七节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述 | 第22-25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方法论理念 | 第23-25页 |
一、体现个性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 第23-24页 |
二、遵循双向互动的实践教育理念 | 第24页 |
三、重视责任意识的隐性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第二章 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性 | 第25-35页 |
第一节 重视理论灌输教育方法,体现理论魅力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重视个性发展 | 第28页 |
第三节 注重利用文化熏陶法,营造教育氛围 | 第28-31页 |
第四节 应用心理疏导法,辅助思想政治教育 | 第31-35页 |
第三章 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 | 第35-50页 |
第一节 实践教育过程不同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典型教育实施力度不同 | 第36-38页 |
第三节 随机教育法在部队较为常用 | 第38-41页 |
第四节 军队比高校更重视法律咨询法 | 第41-42页 |
第五节 舆论引导法的具体实施要求不同 | 第42-43页 |
第六节 军队充分利用仪式庆典进行激励教育 | 第43-44页 |
第七节 军队比高校更注重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 第44-45页 |
第八节 军队侧重利用集体力量进行自我教育 | 第45-46页 |
第九节 军队能实现部队、社会、家庭三方共教共育 | 第46-48页 |
第十节 军队信息网络法与高校思政教育在具体操作上不同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高校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异同的原因 | 第50-53页 |
第一节 高校与军队在教育对象上不同 | 第50页 |
第二节 高校与军队教育环境不同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军人和大学生履行的职责不同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学习和借鉴军队思政教育方法,增强高校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第53-62页 |
第一节 借鉴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指导原则 | 第53-54页 |
一、着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 第53页 |
二、改造变通为我所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借鉴军队思政教育中适合高校的方法,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 第54-60页 |
一、借鉴军队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做法,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 第54-55页 |
二、借鉴群众自我教育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 | 第55页 |
三、借鉴信息网络教育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 第55-56页 |
四、借鉴军队文化熏陶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 第56-57页 |
五、借鉴典型教育法,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 | 第57-58页 |
六、借鉴随机教育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第58-59页 |
七、借鉴法律和组织纪律结合的方式,强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引导 | 第59页 |
八、借鉴部队、社会、家庭共教共育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化”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坚持军队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双向互动交流 | 第60-62页 |
一、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军队的路径探析 | 第60页 |
二、军队思政教育引入高校的路径探析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