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一、论文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二、论文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20页 |
一、县乡财政体制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二、将县乡财政体制共同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3-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四、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我国县乡财政体制的发展与现状 | 第26-66页 |
第一节 县乡财政体制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26-28页 |
一、“统收统支”下的县乡财政体制 | 第26页 |
二、“分灶吃饭”下的县乡财政体制 | 第26页 |
三、“分税制”下的县乡财政体制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近年来体制改革对县乡财政的影响 | 第28-35页 |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 | 第28-31页 |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乡财县管”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的现状 | 第35-45页 |
一、分税制后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的特点 | 第35-37页 |
二、分税制后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的数据分析 | 第37-45页 |
第四节 县乡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45-58页 |
一、事权与财权、财力不匹配 | 第45-46页 |
二、县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 第46-51页 |
三、县乡财力地区间差异大 | 第51-52页 |
四、政府间财力纵向不均衡问题突出 | 第52-53页 |
五、县乡财政风险问题日益突显 | 第53-55页 |
六、县乡财政支出保障水平偏低 | 第55-58页 |
第五节 县乡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8-66页 |
一、政府层级过多影响财政体制运行效率 | 第58-59页 |
二、县乡财政体制权责不统一问题突出 | 第59-61页 |
三、县乡财政难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 第61-62页 |
四、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 | 第62-66页 |
第三章 县乡财政体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66-95页 |
第一节 美国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66-70页 |
一、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 | 第66-67页 |
二、政府间财权划分 | 第67页 |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第67-70页 |
第二节 德国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70-73页 |
一、财政体制兼顾纵向与横向均衡 | 第70-72页 |
二、德国均衡财政制度的特点 | 第72-73页 |
第三节 日本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73-75页 |
一、日本财政体制的主要特征 | 第73-74页 |
二、地方交付税是日本财政均衡的制度保障 | 第74-75页 |
第四节 英国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75-82页 |
一、英国高度集权的单一制财政体制 | 第75-79页 |
二、英国的转移支付制度 | 第79-82页 |
第五节 澳大利亚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82-83页 |
一、澳大利亚均衡财政体制主要体现 | 第82-83页 |
二、均衡拨款的核心内容 | 第83页 |
第六节 俄罗斯的地方财政体制 | 第83-90页 |
一、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 | 第83-86页 |
二、政府间财权与收入范围划分 | 第86-87页 |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 | 第87-90页 |
第七节 各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启示 | 第90-95页 |
一、清晰界定与划分政府职能范围和支出责任 | 第90-91页 |
二、建立与完善均等化转移支付制度 | 第91-92页 |
三、构建高度透明度以及完备的监督体系 | 第92-93页 |
四、准确评估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理论基础 | 第95-113页 |
第一节 公共组织结构理论 | 第95-97页 |
一、传统的科层制公共组织结构 | 第95页 |
二、新兴的扁平化公共组织结构 | 第95-96页 |
三、政府间层级的设计和安排 | 第96-97页 |
第二节 财政分权理论 | 第97-104页 |
一、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 第98-103页 |
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财政职能纵向划分理论 | 第104-108页 |
一、资源配置职能 | 第104-105页 |
二、收入分配职能 | 第105-106页 |
三、稳定经济职能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理论 | 第108-109页 |
一、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 第108-109页 |
二、集权和分权的选择 | 第109页 |
第五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09-113页 |
一、委托代理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 第110页 |
二、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内容 | 第110页 |
三、委托代理关系的最优契约设计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建立权责统一县乡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 第113-132页 |
第一节 科学界定我国县乡财政的职能作用 | 第113-115页 |
一、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 第114页 |
二、提高辖区内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 第114-115页 |
三、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治理框架 | 第115页 |
第二节 赋予地方自治权的县乡财政体制“分类改革”路线 | 第115-118页 |
一、政府级次和预算级次由五级向四级过渡 | 第116-117页 |
二、分类改革建立适合地方实际的县乡财政体制 | 第117-118页 |
三、把权责统一的原则贯穿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程 | 第118页 |
第三节 合理划分县乡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 | 第118-122页 |
一、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办法 | 第119-121页 |
二、县乡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具体分类划分 | 第121-122页 |
第四节 有效建立县乡财力的稳定保障机制 | 第122-128页 |
一、建立县乡政府稳定的地方税体系 | 第123-125页 |
二、进一步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第125-127页 |
三、做好县乡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工作 | 第127-128页 |
第五节 实施配套改革措施提高县乡治理能力 | 第128-132页 |
一、加强县乡财政体制的顶层设计和法律规范 | 第128-129页 |
二、加快基层民主政治改革进程 | 第129页 |
三、加快县乡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进程 | 第129-130页 |
四、建立规范的县乡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1页 |
后记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