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縮略词表 | 第12-18页 |
前言 | 第18-21页 |
第一章 补肾通络方前处理方法优选及目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21-35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试验药材 | 第21页 |
·试验试剂 | 第21-22页 |
·试验仪器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6页 |
·补肾通络方稠浸膏的制备 | 第22-23页 |
·溶液制备 | 第23-24页 |
·色谱条件 | 第24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2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4-2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5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5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5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32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26页 |
·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 第26-27页 |
·精密度 | 第27-28页 |
·稳定性 | 第28页 |
·重复性 | 第28-29页 |
·加样回收率 | 第29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9-31页 |
·补肾通络方稠浸膏制备 | 第31-32页 |
·补肾通络方稠浸膏中三种目标物质的含量测定 | 第32页 |
·讨论 | 第32-35页 |
·目标成分选择依据 | 第32-33页 |
·水提醇沉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33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33-34页 |
·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补肾通络方大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35-51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35-37页 |
·试验动物 | 第35页 |
·药物和试剂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给药与采样 | 第37-38页 |
·血浆样品制备 | 第38页 |
·色谱条件 | 第38-39页 |
·专属性考察 | 第39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9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9页 |
·提取回收率及基质效应试验 | 第39-40页 |
·血浆样品稳定性试验 | 第40页 |
·结果 | 第40-47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40页 |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和定量限 | 第40-41页 |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41-42页 |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 第42-43页 |
·稳定性 | 第43-44页 |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 第44-46页 |
·三种目标成分生物利用度比较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大鼠采血方法的优选及断尾采血的优点 | 第47-48页 |
·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 第48页 |
·给药剂量的确定 | 第48页 |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48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8-49页 |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补肾通络方含药血浆干预白介素介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相关因子表达的研究 | 第51-81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1-54页 |
·试验细胞 | 第51页 |
·试验动物 | 第51-52页 |
·药物和试剂 | 第52-53页 |
·试验仪器和材料 | 第53-54页 |
·主要溶液及试液的配制 | 第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64页 |
·HBZY-1传代培养 | 第54-55页 |
·试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55-56页 |
·含药血浆的制备 | 第56页 |
·试验细胞分组 | 第56-58页 |
·检测指标和方法 | 第58-63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结果 | 第64-77页 |
·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HBZY-1)的培养 | 第64页 |
·不同浓度rIL-1 β对大鼠GMCs增殖的影响 | 第64-65页 |
·补肾通络方高、中、低含药血浆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补肾通络方高、中、低含药血浆对白介素介导的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6-67页 |
·补肾通络方高、中、低含药血浆对TGF-β1和CTG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第67-68页 |
·补肾通络方高、中、低含药血浆对白介素介导的GMCs TGF-β1和CTGF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第68-71页 |
·补肾通络方高、中、低含药血浆对白介素介导细胞内TIEG1蛋白生成的影响 | 第71-73页 |
·补肾通络方高、中、低含药血浆对白介素介导细胞分泌TGF-β1和CTGF蛋白的影响 | 第73-77页 |
·讨论 | 第77-81页 |
·中药血浆药理学方法的选用 | 第77页 |
·给药剂量的选择 | 第77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77-78页 |
·炎症因子的选择 | 第78页 |
·阳性药物的选择 | 第78页 |
·ELISA试验样品处理 | 第78页 |
·补肾通络方发挥药效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78-79页 |
·补肾通络方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 | 第79-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Ⅰ:研究综述 | 第93-101页 |
附录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课题 | 第101-102页 |
附录Ⅲ: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104页 |
附录Ⅳ: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的奖项 | 第104-105页 |
附录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编的教材 | 第105-106页 |
附录Ⅵ:GMCs图 | 第106-109页 |
附录Ⅶ:药代HPLC图 | 第109-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