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矿业用地取得与退出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2.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 矿业用地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一) 矿业用地界定 | 第18-21页 |
1. 矿业用地概念 | 第18页 |
2. 矿业用地分类 | 第18-19页 |
3. 矿业用地性质 | 第19页 |
4. 矿业用地使用权 | 第19-20页 |
5. 矿业用地的特点 | 第20-21页 |
(二) 我国矿业用地法律制度历史发展 | 第21-24页 |
1. 我国古代矿业用地法律制度 | 第21-22页 |
2. 我国近代矿业用地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3. 新中国成立后矿业用地管理制度的发展 | 第23-24页 |
二、 域外矿业用地取得与退出机制考察 | 第24-28页 |
(一) 美国矿业用地取得与退出机制 | 第24-26页 |
1. 矿业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 第24-25页 |
2. 矿业用地取得 | 第25-26页 |
3. 矿业用地复垦和退出 | 第26页 |
(二) 澳大利亚矿业用地取得与退出机制 | 第26-27页 |
1. 矿业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 第26-27页 |
2. 矿业用地取得 | 第27页 |
3. 矿业用地复垦和退出 | 第27页 |
(三) 德国矿业用地取得与退出机制 | 第27-28页 |
1. 矿业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 第27-28页 |
2. 矿业用地取得 | 第28页 |
3. 矿业用地复垦和退出 | 第28页 |
三、 我国矿业用地管理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一) 矿业权与土地物权关系分析 | 第28-31页 |
1. 矿产资源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关系 | 第29-30页 |
2. 矿业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 第30页 |
3. 矿业权与土地物权关系现状 | 第30页 |
4. 目前有关矿业权和土地物权关系的法律规定 | 第30-31页 |
(二) 矿业用地取得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1. 现存矿业用地取得方式 | 第31-33页 |
2. 矿业用地取得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三) 矿业用地复垦与退出现状 | 第34-38页 |
1. 矿业用地复垦基本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 矿业用地退出实践与问题分析 | 第36-38页 |
四、 完善我国矿业用地取得与退出机制的对策 | 第38-46页 |
(一) 加快矿业用地统一立法 | 第38页 |
(二)完善矿业权与土地物权关系的建议 | 第38-40页 |
1. 正确处理矿业权与土地物权的优先关系 | 第38-39页 |
2. 建立矿业用地使用权随矿业权流转的机制 | 第39-40页 |
(三) 建立健全矿业用地取得制度 | 第40-43页 |
1. 建立健全矿业用地取得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2. 健全传统取得方式 | 第41页 |
3. 建立新的取得方式 | 第41-43页 |
4. 简化取得程序 | 第43页 |
(四)矿业用地复垦与退出完善建议 | 第43-46页 |
1. 矿业用地退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3-44页 |
2. 完善矿业用地复垦的建议 | 第44-45页 |
3. 构建矿业用地退出机制 | 第45-46页 |
五、 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