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0-12页 |
一、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基本范畴的界定 | 第12-16页 |
(一)垃圾填埋地的概述 | 第12-13页 |
1、垃圾填埋地气体及其危害 | 第12页 |
2、垃圾填埋地渗滤液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12-13页 |
3、垃圾填埋地其他因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13页 |
(二)生态恢复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1、生态恢复的概念与内涵 | 第13-14页 |
2、与生态恢复有关的几个概念 | 第14-15页 |
3、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制度概述 | 第16-20页 |
(一)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的概念 | 第16页 |
(二)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关系的要素 | 第16-19页 |
1、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16-18页 |
2、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关系的客体 | 第18页 |
3、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关系的内容 | 第18-19页 |
(三)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 | 第19-20页 |
三、我国关于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及制度现状 | 第20-24页 |
(一)我国关于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 第20页 |
(二)我国关于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制度现状 | 第20-23页 |
1、垃圾填埋地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审批制度 | 第20-21页 |
2、垃圾填埋地影响评价制度 | 第21页 |
3、垃圾填埋“三同时”制度 | 第21-22页 |
4、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费用预存制度 | 第22页 |
5、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监测、监督制度 | 第22-23页 |
(三)我国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1、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立法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23页 |
2、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资金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23-24页 |
3、公众参与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力度不够 | 第24页 |
4、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后期维护制度欠缺 | 第24页 |
四、国外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及借鉴 | 第24-27页 |
(一)国外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 第24-26页 |
1、美国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 第24-25页 |
2、澳大利亚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 第25-26页 |
3、英国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 第26页 |
(二)国外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的借鉴 | 第26-27页 |
1、资金来源有保证 | 第26-27页 |
2、公众参与的程度高 | 第27页 |
3、监督检査的严格化 | 第27页 |
五、完善我国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27-32页 |
(一)重视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的立法 | 第27-28页 |
(二)提高公众的参与水平 | 第28-29页 |
(三)完善垃圾填埋地恢复保证金制度 | 第29-30页 |
(四)建立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后期维护制度 | 第30-31页 |
(五)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辅助性保障制度 | 第31-32页 |
1、建立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基金 | 第31页 |
2、建立贯穿垃圾填埋地生态恢复全过程的激励约束体系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注释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