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凤眼莲分布区预测分析
| 目录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我国生物入侵现状分析 | 第15-26页 |
| ·生物入侵概述 | 第15-19页 |
| ·生物入侵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我国入侵种的特点 | 第16-17页 |
| ·我国入侵种的种类分析 | 第17-18页 |
| ·生物入侵对我国的危害 | 第18-19页 |
| ·我国外来种引入途径及来源分析 | 第19-21页 |
| ·我国入侵种的种类分析 | 第19-21页 |
| ·我国入侵种的来源地分析 | 第21页 |
| ·凤眼莲在我国的入侵状况 | 第21-26页 |
| ·凤眼莲的生态特征 | 第21-23页 |
| ·我国的凤眼莲分布现状 | 第23-24页 |
| ·凤眼莲危害 | 第24-26页 |
| 3 研究区概况和模型选择 | 第26-33页 |
|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7页 |
| ·山东自然地理概况 | 第27-28页 |
| ·现有的预测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 | 第28-29页 |
| ·生态位预测模型 | 第29-33页 |
| ·GARP 模型 | 第29-30页 |
| ·ENFA 模型 | 第30页 |
| ·其他模型 | 第30-33页 |
| 4 数据收集和处理 | 第33-47页 |
| ·软件平台 | 第33页 |
| ·数据获取 | 第33-37页 |
| ·凤眼莲分布数据 | 第33-35页 |
| ·环境变量数据 | 第35-37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37-47页 |
| ·地形数据的处理 | 第37-38页 |
| ·坡度因子的提取 | 第38-39页 |
| ·气候变量的生成 | 第39-41页 |
| ·汇流累积量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年潜在蒸散量的计算 | 第42-45页 |
| ·生物温度的计算 | 第45-47页 |
| 5 凤眼莲分布区预测过程 | 第47-61页 |
| ·基础准备 | 第47-49页 |
| ·模型运算 | 第49-57页 |
| ·应用 GARP 模型对凤眼莲分布区预测 | 第49-54页 |
| ·应用 ENFA 模型对凤眼莲分布区预测 | 第54-57页 |
| ·模型检验 | 第57-61页 |
| ·ROC 曲线介绍 | 第57-58页 |
| ·ROC 曲线检验 | 第58-61页 |
| 6 凤眼莲分布区预测结果分析 | 第61-75页 |
| ·模型运算结果叠加 | 第61-63页 |
| ·中国的凤眼莲入侵风险预测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 ·风险等级分析 | 第63页 |
| ·风险等级综合评价分析 | 第63-64页 |
| ·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风险等级综合评价分析 | 第64-67页 |
| ·山东省凤眼莲扩散预测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 ·山东风险等级分析 | 第67-69页 |
| ·山东省分地市风险等级综合评价分析 | 第69-70页 |
| ·凤眼莲防治对策 | 第70-75页 |
| ·现有凤眼莲控制方法 | 第70-73页 |
| ·凤眼莲综合防治对策 | 第73-75页 |
| 7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