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中国绿化规划论文

城市绿道网络识别、评价与优化

本论文创新点第1-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7页
1 绪论第17-42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8页
     ·研究背景第17-18页
     ·研究意义第18页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第18-36页
     ·绿道网络含义与功能第18-21页
     ·绿道网络的理论基础第21-24页
     ·绿道网络发展过程第24-30页
     ·绿道网络研究进展第30-33页
     ·绿道网络规划方法第33-35页
     ·目前绿道网络研究的不足第35-36页
   ·城市绿道网络概念与功能定位第36-39页
     ·城市绿道网络概念第36页
     ·城市绿道网络功能定位第36-39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第39-41页
     ·研究内容第39-40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2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第42-48页
   ·武汉市主城区概况第42-46页
     ·武汉市主城区地理位置第42页
     ·武汉市主城区自然地理条件第42-44页
     ·武汉市主城区社会经济条件第44页
     ·武汉市主城区绿地概况第44-46页
   ·数据来源第46-48页
     ·社会和经济发展数据第46-47页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3 城市绿道网络识别第48-78页
   ·城市绿道网络识别方法第48-60页
     ·基于生态过程最小阻力绿道网络识别模型第48-55页
     ·基于网络分析模型的多情景出行方式网络识别第55-60页
   ·生态功能网络识别第60-67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节点选取第60-62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复合景观阻力构建第62-66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识别结果第66-67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识别第67-74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节点选取第67-70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道路加权第70-71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识别结果第71-74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识别第74-76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节点选取第74-75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识别结果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4 城市绿道网络评价第78-132页
   ·城市绿道网络评价方法第78-87页
     ·传统网络评价方法第78-82页
     ·基于流量的网络结构评价方法第82-87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评价第87-91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结构评价第87-88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廊道评价第88-89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节点评价第89-91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评价第91-121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结构评价第91-92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廊道评价第92-104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节点评价第104-121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评价第121-130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结构评价第121-122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廊道评价第122-125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节点评价第125-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5 城市绿道网络优化第132-149页
   ·城市绿道网络优化方法第132-137页
     ·基于核密度的网络优化模型第132-135页
     ·基于网络流量的网络优化模型第135-137页
   ·生态功能绿道网络优化第137-138页
   ·防灾功能绿道网络优化第138-140页
   ·游憩功能绿道网络优化第140-141页
   ·城市综合绿道网络优化第141-143页
   ·城市综合绿道网络规划第143-144页
   ·城市综合绿道网络规划实施策略第144-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9-152页
   ·研究结论第149-151页
   ·研究展望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2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轮铣槽机铣轮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MoO3作为阳极缓冲层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