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感染后咳嗽的Meta分析及加味止嗽散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部分:中医治疗感染后咳嗽的META分析 | 第8-16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8-9页 |
| ·纳入及排除标准 | 第8页 |
| ·检索策略 | 第8-9页 |
| ·纳入文献的筛选以及数据提取 | 第9页 |
|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第9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9页 |
| 2 结果 | 第9-14页 |
| ·检索结果 | 第9-10页 |
| ·质量评估 | 第10-11页 |
| ·汇总分析结果 | 第11-13页 |
| ·愈显率结果分析 | 第11页 |
| ·总有效率结果分析 | 第11-13页 |
| ·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 第13-14页 |
| ·愈显分析偏倚检验结果 | 第13页 |
| ·总有效分析偏倚检验结果 | 第13-14页 |
| 3 讨论 | 第14-15页 |
| 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部分:加味止嗽散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疗效观察 | 第16-35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6-20页 |
| ·一般资料 | 第16-17页 |
| ·年龄分布 | 第17页 |
| ·性别分布 | 第17-18页 |
| ·病情分级比较 | 第18页 |
| ·治疗前两组咳嗽积分比较 | 第18页 |
| ·治疗前两组咽痒积分比较 | 第18-19页 |
| ·治疗前两组咳痰积分比较 | 第19页 |
| ·治疗前两组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 第19页 |
|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19-20页 |
| 2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 第20-22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0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0-21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1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1-22页 |
|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第22页 |
| 3 分组方法与干预措施 | 第22-23页 |
| ·分组方法 | 第22页 |
| ·干预措施 | 第22-23页 |
| ·盲法设计 | 第23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23-25页 |
| ·患者资料 | 第23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23页 |
| ·疗效性指标 | 第23-24页 |
| ·疗效判断指标 | 第24-25页 |
| ·主要症状 | 第24页 |
| ·次要症状 | 第24-25页 |
| 5 疗效判断标准 | 第25页 |
| 6 统计学方法 | 第25-26页 |
| 7 研究结果 | 第26-29页 |
| ·总体疗效比较 | 第26页 |
| ·咳嗽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 第26-27页 |
| ·咽痒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 第27页 |
| ·咳痰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 第27-28页 |
| ·次要症状积分改善比较 | 第28页 |
| ·前后症状总积分改善比较 | 第28-29页 |
| 8 讨论 | 第29-35页 |
| ·感染后咳嗽的病机特点和加味止嗽散的立法依据 | 第29页 |
| ·病位在肺,病机主在肺失宣降 | 第29页 |
| ·药物主要为宣肺理气为主 | 第29页 |
| ·加味止嗽散方药分析 | 第29-33页 |
| ·药物组成 | 第29-30页 |
| ·方剂功效 | 第30页 |
| ·组方分析 | 第30页 |
| ·对照组药物选用 | 第30页 |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0-33页 |
| ·感染后咳嗽患者年龄分布分析 | 第33页 |
| ·加味止嗽散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分析 | 第33-34页 |
|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疗效分析 | 第34页 |
|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不良反应分析 | 第35页 |
| 结论 | 第35页 |
|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 综述 | 第40-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附录 | 第49-5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糊成果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