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序论 | 第9-11页 |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四、本文的基本内容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虐待罪的构成要件 | 第11-23页 |
| 第一节 虐待罪的主体 | 第11-13页 |
| 一、共同生活的内涵 | 第11页 |
| 二、家庭成员的内涵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虐待罪的客体 | 第13-15页 |
| 一、虐待罪相关的三个基本客体 | 第13-14页 |
| 二、不同的虐待罪客体学说的介绍与取舍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虐待罪的主观方面 | 第15-17页 |
| 一、虐待罪的罪过形式 | 第15-16页 |
| 二、虐待罪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虐待罪的客观方面 | 第17-23页 |
| 一、虐待行为的特征 | 第17-19页 |
| 二、虐待行为情节恶劣的认定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虐待罪相关的司法认定 | 第23-32页 |
| 第一节 虐待罪的加重情节认定 | 第23-25页 |
| 一、长期虐待伤害累积所致的重伤或死亡 | 第23-24页 |
| 二、某次虐待行为所致的重伤或死亡 | 第24页 |
| 三、被害人自残、自杀所致的重伤或死亡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虐待罪的共犯形态认定 | 第25-27页 |
| 一、虐待罪不同身份的共同犯罪研究 | 第26页 |
| 二、虐待罪不作为的共同犯罪研究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虐待罪与相关近似犯罪的界限 | 第27-32页 |
| 一、虐待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 第27-29页 |
| 二、虐待罪与遗弃罪的界限 | 第29-30页 |
| 三、虐待罪与侮辱罪的界限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虐待罪的立法缺陷 | 第32-40页 |
| 第一节 主体范围过小 | 第32-34页 |
| 一、对类家庭成员虐待主体的忽略 | 第32-33页 |
| 二、对教育机构中虐待主体的忽略 | 第33-34页 |
| 三、对社会福利机构中虐待主体的忽略 | 第34页 |
| 第二节 第一款“告诉的才处理”设置不合理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刑罚设置不科学 | 第36-37页 |
| 一、刑罚设置与故意伤害罪刑罚相矛盾 | 第36页 |
| 二、刑罚设计缺乏层次性 | 第36-37页 |
| 三、刑罚总体偏轻 | 第37页 |
| 第四节 没有体现对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 | 第37-40页 |
| 一、特殊群体的概念与范围 | 第37-38页 |
| 二、虐待罪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对我国虐待罪的立法完善 | 第40-45页 |
| 第一节 扩大虐待罪的主体适用范围 | 第40-41页 |
| 第二节 取消虐待罪“告诉才处理”的规定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加重虐待罪的法定刑 | 第42-43页 |
| 一、刑罚种类的加重 | 第42页 |
| 二、刑罚量的加重 | 第42-43页 |
| 第四节 增加虐待未成年人、老年人、孕妇和残疾人为虐待罪的从重处罚情节 | 第43页 |
| 第五节 虐待罪的法条重构设计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