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 ·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16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7页 |
| ·研究区位置及社会经济 | 第17-18页 |
| ·气象 | 第18-20页 |
| ·地势地形 | 第20-21页 |
|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 ·地层岩性 | 第22页 |
| ·土壤层 | 第22-23页 |
| ·地表水系 | 第23-24页 |
| ·岩溶地下河系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情分析 | 第27-36页 |
| ·1900~2012 年旱涝情况统计分析 | 第28-32页 |
| ·2003~2012 年中国西南岩溶区典型区域旱涝灾情分析 | 第32-33页 |
|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特点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中国西南岩溶区降水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 第36-44页 |
| ·中国西南岩溶区 1960~2012 年历年降水量分析 | 第36-39页 |
| ·中国西南地区历年降水量 | 第36-37页 |
| ·中国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历年降水量 | 第37-39页 |
| ·中国西南岩溶区 1960~2012 年旱涝灾害与降水量分析 | 第39-41页 |
| ·各气象因素对中国西南岩溶区降水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季风 | 第41-42页 |
| ·水汽输送 | 第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演变物理模拟 | 第44-6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 ·实验方案 | 第44-51页 |
| ·不同岩溶洼地系统设计 | 第44-47页 |
| ·不同岩溶管道系统设计 | 第47-50页 |
| ·实验设计 | 第50-51页 |
| ·模型设计 | 第51-54页 |
| ·箱体设计 | 第51-54页 |
| ·降水设计 | 第54页 |
| ·实验结果 | 第54-61页 |
| ·不同岩溶地形地貌对比 | 第54-55页 |
| ·不同岩溶洼地类型对比 | 第55-56页 |
| ·不同地下岩溶管道结构对比 | 第56-58页 |
| ·不同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方式对比 | 第58-59页 |
| ·不同地下岩溶管道埋深对比 | 第59-60页 |
| ·不同地下岩溶管道水力坡度对比 | 第60-61页 |
| ·实验结论 | 第61-66页 |
| ·不同岩溶地形地貌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 ·不同岩溶洼地类型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 ·不同地下岩溶管道结构对比分析 | 第64页 |
| ·不同地表地下岩溶管道连通方式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 ·不同地下岩溶管道埋深对比分析 | 第65页 |
| ·不同地下岩溶管道水力坡度对比分析 | 第65-66页 |
| ·岩溶地表地下因素影响下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的演变机理 | 第68-73页 |
| ·强降水条件下中国西南岩溶区可能发生的灾害及灾害演变机理 | 第68-70页 |
| ·一般降水条件下中国西南岩溶区可能发生的灾害及灾害演变机理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6页 |
| ·结论 | 第73-75页 |
| ·不足与建议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个人简历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