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独者”群体伦理关怀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我国失独者群体概况 | 第14-18页 |
一、 何谓“失独者” | 第14-16页 |
(一) “失独者”定义 | 第14-15页 |
(二) “失独者”群体是新的社会“弱势群体” | 第15-16页 |
二、 目前我国失独者群体现状 | 第16-18页 |
(一) 失独者群体规模 | 第16-17页 |
(二) 死亡独生子女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 第17页 |
(三) 独生子女不幸死亡的主要原因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面对失独者群体,伦理关怀是必要向度 | 第18-28页 |
一、 伦理关怀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失独者群体伦理关怀的理论与原则 | 第19-25页 |
(一) 发扬人道,有爱关怀 | 第19-21页 |
(二) 坚持公正,倾斜保护 | 第21-22页 |
(三) 关怀伦理,心灵抚慰 | 第22-23页 |
(四) 需要有度,层次关怀 | 第23-25页 |
(五) 社会支持,亲缘关怀 | 第25页 |
三、 失独者群体伦理关怀的文化渊源 | 第25-28页 |
(一) 忠恕之道,仁者爱人 | 第25-26页 |
(二) 生生大德,仁政爱民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江苏省失独者群体伦理关怀的困境及原因 | 第28-43页 |
一、 关怀者:社会力量伦理关怀的困境及原因 | 第28-34页 |
(一) 伦理关怀程度受社会关注度制约 | 第29-30页 |
(二) 政府政策和法律扶助力弱 | 第30-32页 |
(三) 保障性政策知晓率不高 | 第32页 |
(四) 社会关怀力量未充分发挥 | 第32-34页 |
(五) 社会支持力量被忽视 | 第34页 |
二、 被关怀者:失独者的社会再适应困境及原因 | 第34-43页 |
(一) 失独者个体身份认同的危机 | 第35-37页 |
(二) 失独者家庭内部的多重危机 | 第37-41页 |
(三) 客观现实中失独者的生存危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失独群体伦理关怀的基本途径 | 第43-50页 |
一、 政府履行职能,扩大为失独者关怀渠道 | 第43-46页 |
(一) 提供经济补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3-45页 |
(二) 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实施 | 第45页 |
(三)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失独者关怀事业 | 第45-46页 |
二、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失独者伦理关怀活动 | 第46-47页 |
三、 失独者群体自我恢复 | 第47-48页 |
四、 亲缘关怀和支持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附录一:关于社会对于失独者群体关注的调查 | 第57-59页 |
附录二:关于失独者群体生存现状和需要的访谈提纲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