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线椒品种耐热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5页 |
·引言 | 第7页 |
·高温胁迫对辣椒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 第7-10页 |
·光合作用 | 第7-8页 |
·蒸腾作用 | 第8页 |
·抗氧化系统 | 第8-9页 |
·细胞膜透性、MDA及Pro含量 | 第9页 |
·内源激素 | 第9-10页 |
·高温胁迫对辣椒生长发育影响 | 第10-11页 |
·种子萌发 | 第10页 |
·外观形态 | 第10页 |
·花粉活力 | 第10-11页 |
·产量及品质性状 | 第11页 |
·辣椒耐热性的遗传规律 | 第11页 |
·辣椒耐热性评价方法 | 第11-13页 |
·田间自然高温条件鉴定法 | 第12页 |
·人工模拟高温逆境鉴定法 | 第12页 |
·实验室鉴定法 | 第12-13页 |
·提高辣椒耐热性的方法 | 第13-14页 |
·热锻炼 | 第13页 |
·外源化学物质处理 | 第13页 |
·耐高温栽培技术的应用 | 第13页 |
·选育耐热品种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线椒种子发芽耐热性比较 | 第15-20页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供试材料 | 第15页 |
·试验器材 | 第15页 |
·试验方法 | 第15-16页 |
·试验方法 | 第15页 |
·数据分析 | 第15-1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6-19页 |
·不同品种线椒种子在30℃下发芽能力比较 | 第16页 |
·不同品种线椒种子在35℃下发芽能力比较 | 第16-17页 |
·不同品种线椒种子在40℃下发芽能力比较 | 第17页 |
·不同高温下的影响率比较 | 第17-19页 |
·讨论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线椒苗期耐热性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0-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供试药品与器材 | 第20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0-21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21-23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线椒苗期耐热性的鉴定 | 第23页 |
·热胁迫对不同线椒品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3-26页 |
·讨论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田间高温对线椒不同品种果实性状的影响 | 第28-37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试验器材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田间设计 | 第28页 |
·栽培管理 | 第28-29页 |
·性状指标的测定 | 第2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高温对不同线椒品种果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高温对不同线椒品种果肩宽的影响 | 第31-32页 |
·高温对不同线椒品种单果重的影响 | 第32页 |
·高温对不同线椒品种果肉厚的影响 | 第32-33页 |
·高温对不同线椒品种座果率的影响 | 第33页 |
·高温对不同线椒品种单果种子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高温下不同线椒品种田间果实性状的比较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7-39页 |
·总结 | 第37-38页 |
·线椒耐热性鉴定 | 第37页 |
·高温对不同线椒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缩略语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