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差异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 | 第15-16页 |
·方法的涵义 | 第15页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 | 第15-16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 | 第16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 第16-18页 |
·客观性 | 第16页 |
·实用性 | 第16-17页 |
·层次性 | 第17-18页 |
第3章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18-32页 |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18-24页 |
·理论教育法 | 第18-20页 |
·社会实践法 | 第20-21页 |
·心理咨询法 | 第21-22页 |
·说理教育法 | 第22-23页 |
·预防教育法 | 第23-24页 |
·冲突缓解法 | 第24页 |
·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24-32页 |
·隐性渗透法 | 第24-28页 |
·社会实践法 | 第28-29页 |
·心理咨询法 | 第29页 |
·环境熏陶法 | 第29-30页 |
·宗教教育法 | 第30-31页 |
·学科协调法 | 第31-32页 |
第4章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分析 | 第32-40页 |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共性 | 第32-33页 |
·重视理论性 | 第32-33页 |
·鲜明的目的性 | 第33页 |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 | 第33-37页 |
·理论教育形式的差异 | 第33-34页 |
·教育方式的差异 | 第34-35页 |
·社会实践模式的差异 | 第35-36页 |
·活动组织者的差异 | 第36-37页 |
·心理咨询发展水平的差异 | 第37页 |
·中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差异的原因 | 第37-40页 |
·社会文化的原因 | 第38页 |
·社会制度的原因 | 第38页 |
·理论基础的原因 | 第38-40页 |
第5章 美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4页 |
·灌输与渗透并重 | 第40-41页 |
·全社会共同承担,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 | 第41-42页 |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第42页 |
·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心理咨询的作用 | 第42-43页 |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