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稻曲菌的分离鉴定与分子研究及立枯丝核菌侵染和核型细胞学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20页
第一部分 水稻稻曲病菌的研究第20-9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37页
  1 水稻稻曲菌介绍第21-25页
   ·稻曲菌的命名和分类地位第21页
   ·稻曲菌分离方法第21-23页
     ·厚垣孢子悬浮液法第22页
     ·组织块分离第22页
     ·稻曲球分离法第22页
     ·菌核分离法第22-23页
   ·稻曲病菌的孢子第23-24页
     ·厚垣孢子第23页
     ·子囊孢子第23-24页
     ·分生孢子第24页
   ·稻曲病的侵染循环第24-25页
     ·稻曲病的侵染源第24-25页
     ·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第25页
  2 脉冲电泳核型分析技术第25-30页
   ·PFGE技术的原理第25-26页
   ·PFGE技术的种类及其特点第26-27页
     ·脉冲场梯度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FGGE)第26页
     ·正向交变电场凝胶电泳(Orthogonal field alternation gel electrophoresis,OFAGE)第26页
     ·横向交变凝胶电泳(Transverse alternating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TAFE)第26页
     ·倒转电场凝胶电泳(Field inversion gel electrophoresis,FIGE)第26-27页
     ·转动凝胶电泳(Roatating gel electrophoresis,RGE)第27页
     ·转动电场电泳(Rotating gel electrophoresis,RFE)第27页
     ·双重脉冲场凝胶电泳(Secondary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SPFG)第27页
     ·钳位均匀电场电泳(Contour-Clamped homogeneous electric field,CHEF)第27页
   ·PFGE的影响因素第27-28页
     ·缓冲液与温度的影响第28页
     ·脉冲电压的影响第28页
     ·脉冲角度的影响第28页
     ·脉冲时间的影响第28页
   ·PFGE技术的应用第28-30页
     ·染色体分离、核型分析第29页
     ·基因定位第29页
     ·分类鉴定第29-30页
  3 根癌农杆菌介导真菌第30-33页
   ·ATMT转化原理第31页
   ·ATMT技术过程第31-32页
     ·构建双元载体第31页
     ·工程菌株的培养与处理第31-32页
     ·共培养、转化第32页
     ·阳性转子的鉴定第32页
   ·ATMT介导真菌的应用第32-33页
  4 真菌交配型研究第33-34页
   ·交配型基因的结构第33页
   ·真菌交配型基因功能第33页
   ·稻曲病菌交配型研究现状第33-34页
  5 真菌基因组研究第34-36页
   ·真菌基因组研究情况第34页
   ·真菌基因组测序方法第34-36页
     ·基于鸟枪法的真菌进组测序第34-35页
     ·第二代测序技术第35-36页
  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第36-37页
 第二章 水稻稻曲菌的分离第37-4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2页
   ·材料第37-40页
     ·稻曲球样本收集和保存第37-39页
     ·培养基第39页
     ·抗生素第39页
     ·实验试剂第39-40页
     ·鉴定稻曲菌的PCR引物第40页
   ·方法第40-42页
     ·稻曲菌的分离与纯化第40-41页
     ·稻曲菌检测第41-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稻曲菌的分离第42-44页
   ·稻曲菌菌落形态第44-45页
   ·PCR鉴定分离菌株第45-46页
  3 讨论第46-48页
 第三章 稻曲菌形态学研究第48-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材料第48页
     ·稻曲菌菌株、稻曲球、菌核第48页
     ·主要仪器第48页
     ·主要实验试剂第48页
     ·培养基第48页
   ·方法第48-49页
     ·稻曲菌培养性状观察第48-49页
     ·稻曲菌的厚垣孢子显微观察第49页
     ·稻曲菌的菌核观察第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稻曲菌培养性状观察第49页
   ·稻曲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显微观察第49-50页
   ·厚垣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第50-52页
   ·稻曲菌菌核的电镜观察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4页
 第四章 稻曲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54-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材料第54-55页
     ·供试菌株第54页
     ·培养基第54页
     ·主要生化试剂第54-55页
   ·方法第55-57页
     ·不同培养基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5页
     ·碳、氮源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5页
     ·温度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5页
     ·pH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5-56页
     ·水势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6页
     ·光照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6页
     ·温度和培养时间对稻曲菌分生孢子的影响第56页
     ·稻曲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第56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56-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5页
   ·培养基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7-58页
   ·C、N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第58-60页
   ·温度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0-61页
   ·pH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1-62页
   ·水势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2-63页
   ·光照对稻曲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第63-64页
   ·温度和保湿时间对稻曲菌分生孢子的影响第64-65页
   ·稻曲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第65页
  3 讨论第65-68页
 第五章 稻曲菌核型分析第68-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8-69页
   ·材料第68页
     ·菌株第68页
     ·主要仪器第68页
     ·主要试剂第68页
   ·方法第68-69页
     ·脉冲电泳胶块制备和处理第68-69页
     ·脉冲电泳第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3页
   ·稻曲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核型观察第69-70页
   ·CHEF凝胶电泳第70页
   ·脉冲电泳分析第70-73页
  3 讨论第73-75页
 第六章 稻曲菌GFP的转化第75-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5-78页
   ·材料第75-76页
     ·供试菌株第75页
     ·培养基第75页
     ·抗生素以及化学试剂第75-76页
   ·方法第76-78页
     ·根癌农杆菌培养第76-77页
     ·稻曲菌分生孢子培养第77页
     ·稻曲菌对潮霉素B(Hyg)浓度的敏感性测定第77页
     ·转化第77页
     ·稻曲菌转化子的PCR检测第77-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80页
   ·稻曲菌对潮霉素B(Hyg)浓度的敏感性测定第78页
   ·阳性转化子的筛选第78-79页
   ·稻曲菌阳性转化子的PCR检测第79-80页
  3 讨论第80-81页
 第七章 稻曲菌交配型的鉴定第81-9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4页
   ·材料第81-82页
     ·供试菌株第81页
     ·培养基第81页
     ·抗生素和诱导剂第81页
     ·生化试剂第81-82页
     ·鉴定Mating type基因PCR引物第82页
   ·方法第82-84页
     ·DNA提取第82页
     ·Mating type基因的PCR扩增第82-83页
     ·PCR产物电泳及回收第83页
     ·Mating type基因的克隆与测序第83页
     ·Multiplex PCR检测Mating type基因的分布第83页
     ·Multiplex PCR鉴定子囊孢子菌株的Mating type基因第83-8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4-89页
   ·稻曲菌MAT基因的鉴定第84-85页
   ·蛋白序列对比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85-87页
   ·Mating-type基因在自然界菌株中的分布情况第87-89页
   ·稻曲菌的交配型鉴定第89页
  3 讨论第89-91页
 第八章 稻曲菌基因组初步分析第91-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1-93页
   ·材料第91-92页
     ·供试菌株第91页
     ·培养基第91页
     ·主要化学试剂第91-92页
   ·方法第92-93页
     ·稻曲菌菌株DNA提取第92页
     ·构建文库、测序第92-93页
     ·数据装配分析第9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3-95页
   ·稻曲菌DNA提取结果第93-94页
   ·稻曲菌基因组180bp文库测序结果第94-95页
  3 讨论第95-97页
第二部分 立枯丝核菌AG1 IC的研究第97-1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7-102页
  1 立枯丝核菌的分类地位第98页
  2 立枯丝核菌侵染植物第98-100页
   ·侵染范围第98-99页
   ·侵染循环和侵染过程第99页
   ·致病机制第99-100页
  3 立枯丝核菌的核型研究第100-101页
   ·立枯丝核菌菌丝细胞核数目第100页
   ·立枯丝核菌核型研究第100-101页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02页
 第二章 AG1 IC侵染过程的研究第102-10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2-103页
   ·材料第102-103页
     ·菌株第102页
     ·供试寄主第102页
     ·主要试剂第102页
     ·实验仪器第102-103页
   ·方法第103页
     ·侵染过程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第103页
     ·侵染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第10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3-107页
   ·AG1 IC侵染症状的观察第103-105页
   ·AG1 IC侵染结构的观察第105-107页
  3 讨论第107-109页
 第三章 立枯丝核菌的核型分析第109-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0页
   ·材料第109页
     ·供试菌株第109页
     ·培养基第109页
     ·主要化学试剂第109页
   ·方法第109-110页
     ·细胞核观察第109-110页
     ·染色体压片第11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0-114页
   ·立枯丝核菌AG1 IC的形态第110-111页
   ·AG1 IC菌丝的核型观察第111-113页
   ·染色体数目分析第113-114页
  3 讨论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桃凋落叶分解的化感作用研究
下一篇:三个小麦品系条锈病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