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绪论 | 第14-3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6页 |
(一) 南岳山志属于史部地理类下的一种专志 | 第14页 |
(二) 南岳山志的重要价值未引起应有重视 | 第14-16页 |
(三) 笔者的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及资料来源 | 第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一) 南岳山志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7-18页 |
(二) 南岳山志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三、研究现状和基础 | 第19-27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二) 史料基础 | 第26-27页 |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8-30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二) 不足 | 第29-30页 |
第一章 南岳演变及南岳山志的发展历程 | 第30-82页 |
第一节 南岳历史渊源考 | 第31-35页 |
一、“南岳”之名 | 第31-32页 |
二、“南岳”之地 | 第32-35页 |
第二节 南岳山志的发展历程 | 第35-82页 |
一、历代官修史志目录的著录与其发展分期 | 第35-47页 |
二、南岳山志的发生期:元代以前 | 第47-56页 |
三、南岳山志的发展期:明代 | 第56-64页 |
四、南岳山志的成熟期:清代 | 第64-74页 |
五、南岳山志的衰退期:民国 | 第74-77页 |
六、南岳山志的新生期:新中国 | 第77-82页 |
第二章 南岳山志的编纂与刊刻 | 第82-105页 |
第一节 编纂主体及其主旨、缘由 | 第82-89页 |
一、编纂主体文化身份 | 第82-84页 |
二、人员构成及其缘由、主旨 | 第84-89页 |
第二节 修撰刊刻的组织与过程 | 第89-105页 |
一、前期的筹备 | 第89-94页 |
二、中期编纂组织与实施 | 第94-103页 |
三、后期的刊刻、保存与宣传 | 第103-104页 |
四、成书经历的时间 | 第104-105页 |
第三章 南岳山志内容特色之一:对历代帝王崇祀南岳活动的记载 | 第105-126页 |
第一节 南岳山志中所见历代帝王崇岳祀岳活动 | 第106-118页 |
一、帝王崇祀南岳活动次数 | 第106-107页 |
二、历代帝王崇祀南岳活动具体情况 | 第107-118页 |
第二节 帝王祟祀南岳活动的影响与评价 | 第118-126页 |
一、历代帝王崇祀南岳活动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二、历代帝王崇祀南岳的评价 | 第121-126页 |
第四章 南岳山志内容特色之二:对儒、释、道三教共弘的反映 | 第126-151页 |
第一节 儒、释、道三家文化人物与建筑 | 第126-130页 |
一、儒、释、道三家文化人物与建筑数量 | 第126-128页 |
二、儒、释、道三家文化建筑及其今天的存废情况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儒、释、道三家文化在南岳的源流与发展 | 第130-137页 |
一、道教在南岳的源与流 | 第130-132页 |
二、佛教在南岳的源与流 | 第132-135页 |
三、儒家文化在南岳的发展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儒、释、道共弘于南岳的重要支撑——政府或上层的扶持与管理 | 第137-149页 |
一、对南岳佛、道二教的扶持与管理 | 第137-146页 |
二、对南岳儒家书院及祠堂的扶持与管理 | 第146-149页 |
第四节 儒释道三教共弘对南岳山志成书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第五章 南岳山志内容特色之三:对南岳旅游的记载 | 第151-165页 |
第一节 历代南岳山志所载游客 | 第152-158页 |
一、游客数量 | 第152-154页 |
二、游客来源地理分布 | 第154-158页 |
第二节 历代南岳山志所载旅游场所与游径 | 第158-162页 |
一、主要旅游场所或吸引物 | 第158-161页 |
二、旅游径路 | 第161-162页 |
第三节 对今天南岳旅游发展的启示 | 第162-165页 |
第六章 南岳山志的价值与影响 | 第165-177页 |
第一节 南岳山志的价值 | 第165-169页 |
一、文化价值 | 第166-167页 |
二、史学价值 | 第167-169页 |
三、借鉴与实用价值 | 第169页 |
第二节 雁过留声:南岳山志的影响 | 第169-177页 |
一、学术影响 | 第170-175页 |
(一) 目录提要类著录 | 第170-171页 |
(二) 对后续南岳山志及其它史部地理类书修撰的影响 | 第171-173页 |
(三) 对其他文献的影响 | 第173-175页 |
二、现实影响 | 第175-177页 |
结语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8页 |
附录 | 第188-196页 |
(一) 表格 | 第188-190页 |
(二) 征引过南岳山志的各类文献 | 第190-196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96-197页 |
后记 | 第197-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