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目录 | 第13-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图目录 | 第16-18页 |
缩写词、中英文术语对照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现状 | 第20-35页 |
·动态现象在气象、环境等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动态现象在科学计算可视化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2-31页 |
·动态现象在地理科学中的时空建模及表达技术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35-3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37-40页 |
第二章 动态现象的时空概念建模 | 第40-60页 |
·时空数据模型中的时空概念 | 第40-49页 |
·空间 | 第41-42页 |
·时间 | 第42-44页 |
·事件和状态 | 第44-47页 |
·事件点 | 第47-48页 |
·地理信息科学中的时空语义 | 第48-49页 |
·时空参照系 | 第49-51页 |
·四维时空数据概念模型 | 第51-56页 |
·地理信息与时空数据模型 | 第51-52页 |
·行为模型与时空数据模型的结合 | 第52-54页 |
·基于行为模型的时空数据(模型)框架 | 第54-56页 |
·BM-STDM模型特点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时空数据模型与时空分析 | 第60-89页 |
·BM-STDM逻辑模型 | 第60-64页 |
·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 第60-64页 |
·行为模型的特点 | 第64-65页 |
·行为模型的存在形态 | 第65-72页 |
·GIS中专业模型的应用现状 | 第65-68页 |
·行为模型库 | 第68-71页 |
·行为模型的运行 | 第71-72页 |
·动态现象的行为模型分类 | 第72-82页 |
·基于时空推理的行为模型 | 第72-77页 |
·随机过程模型 | 第77-80页 |
·基于函数拟合的模型 | 第80-81页 |
·各类行为模型特点 | 第81-82页 |
·BM-STDM的空间数据组织与存储 | 第82-84页 |
·时空数据的更新和修改操作 | 第84-86页 |
·时空查询分析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章 动态现象的时空尺度与多尺度表达模型 | 第89-107页 |
·时空尺度 | 第89-94页 |
·尺度 | 第90-91页 |
·空间尺度 | 第91页 |
·时间尺度 | 第91-92页 |
·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的关联性 | 第92-93页 |
·时空尺度与行为模型 | 第93-94页 |
·动态现象的时空多尺度表达模型 | 第94-103页 |
·构建多尺度模型的重要性 | 第94-95页 |
·基于LOD的多尺度表达技术 | 第95-99页 |
·时空信息表达过程中时间尺度对空间尺度的依赖性 | 第99-100页 |
·动态现象的LOD模型 | 第100-103页 |
·基于BM-STDM的LOD模型 | 第103-105页 |
·不同尺度的LOD模型的时空表达 | 第103-105页 |
·基于BM-STDM的LOD多尺度模型的生成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五章 污染气体扩散的行为建模与多维实时可视化技术 | 第107-131页 |
·动态现象的行为建模和表达的特性 | 第107-108页 |
·污染气体扩散行为建模与数据模型实验 | 第108-115页 |
·污染气体扩散的行为模型 | 第109-111页 |
·边界条件 | 第111页 |
·模型求解 | 第111-112页 |
·污染气体扩散数据的BM-STDM模型实验分析 | 第112-115页 |
·体绘制技术 | 第115-121页 |
·体绘制简介 | 第115-116页 |
·体数据类型 | 第116-117页 |
·三维数据场体绘制算法 | 第117-121页 |
·动态现象的多维动态可视化技术 | 第121-129页 |
·动态分区投射法 | 第122-123页 |
·实验比较 | 第123-128页 |
·加速技术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实验系统与基于虚拟地球的动态现象的时空表达 | 第131-141页 |
·实验平台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第131-135页 |
·实验系统体系结构和动态现象的虚拟实验环境 | 第135-136页 |
·实验效果与讨论 | 第136-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