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离层探测系统信号与数据处理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电离层和电离层探测 | 第15-21页 |
·电离层探测历史 | 第15-16页 |
·电离层探测方法 | 第16-20页 |
·武汉大学电离层探测系统 | 第20-21页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第2章 武汉电离层探测系统 | 第23-36页 |
·探测原理 | 第23-26页 |
·系统构成 | 第26-30页 |
·斜向返回探测系统WIOBSS | 第27-29页 |
·斜向探测系统WIOISS | 第29-30页 |
·垂测系统WIVISS | 第30页 |
·软件平台 | 第30页 |
·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 | 第30-35页 |
·相关运算 | 第31-32页 |
·系统误差校正 | 第32页 |
·二次积累 | 第32页 |
·检测 | 第32-33页 |
·杂波和干扰的抑制 | 第33页 |
·多普勒处理 | 第33-34页 |
·坐标定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软件平台分析、设计与实现 | 第36-76页 |
·面向对象开发 | 第37-40页 |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 第37-38页 |
·统一建模语言UML | 第38-39页 |
·CASE工具 | 第39-40页 |
·软件开发过程 | 第40页 |
·领域分析 | 第40-56页 |
·基本需求 | 第40-42页 |
·探测模式 | 第42-43页 |
·系统边界 | 第43-46页 |
·业务用例模型 | 第46-53页 |
·业务类模型 | 第53-56页 |
·用例分析 | 第56-66页 |
·定频探测 | 第57-59页 |
·扫频探测和跳频探测 | 第59-62页 |
·设置定时器 | 第62-63页 |
·中止探测 | 第63-64页 |
·查询设备状态 | 第64-65页 |
·信息处理与显示 | 第65-66页 |
·设计 | 第66-70页 |
·体系设计 | 第66-68页 |
·事务控制设计 | 第68-70页 |
·信息模型包设计 | 第70页 |
·实现与部署 | 第70-72页 |
·软件实际界面与探测结果 | 第72-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WISS自动检测技术 | 第76-97页 |
·雷达自动检测技术概述 | 第76-78页 |
·检测理论 | 第76-77页 |
·Neyman-Pearson定理 | 第77-78页 |
·恒虚警率检测(CFAR) | 第78页 |
·积累 | 第78-84页 |
·脉冲压缩 | 第78-80页 |
·幅度积累 | 第80页 |
·多普勒积累 | 第80-82页 |
·时延-多普勒域二维幅度积累 | 第82-83页 |
·实测数据处理 | 第83-84页 |
·恒虚警检测 | 第84-91页 |
·高斯噪声下的CFAR | 第85-90页 |
·非参数CFAR | 第90-91页 |
·排序统计滤波 | 第91-96页 |
·二维排序统计滤波 | 第91-92页 |
·滤除随机冲激噪声 | 第92-93页 |
·滤除射频干扰 | 第93页 |
·滤除混合干扰 | 第93页 |
·观测数据处理 | 第93-96页 |
·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WISS中的信息提取 | 第97-128页 |
·概述 | 第97-98页 |
·系统误差校正 | 第98-109页 |
·直通波 | 第98-99页 |
·接收信号形式 | 第99-102页 |
·系统延时误差模型与校正 | 第102-106页 |
·系统相位失真校正 | 第106-109页 |
·基于AR模型的多普勒谱估计 | 第109-116页 |
·短波信道描述 | 第109-110页 |
·AR模型谱估计理论 | 第110-112页 |
·多普勒频移估计 | 第112-113页 |
·观测数据处理 | 第113-116页 |
·非平稳信号处理 | 第116-126页 |
·瞬时多普勒频率 | 第116-119页 |
·多普勒时频分布 | 第119-123页 |
·加热效应的时间-多普勒谱分析 | 第123-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28-129页 |
·展望 | 第129-132页 |
·关于软件平台 | 第129-130页 |
·关于信号处理 | 第130-131页 |
·关于信息获取和业务化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