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群桩承载性能分析
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概论 | 第16-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大直径超长桩的定义 | 第16-17页 |
·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单桩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群桩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相关规范现状 | 第20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有限差分法基本理论 | 第22-32页 |
·概述 | 第22页 |
·有限差分法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二维问题有限差分数值原理与方法 | 第24-30页 |
·二维问题有限差分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显式有限差分算法——时间递步法 | 第27-30页 |
·三维问题有限差分数值原理与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 Flac3D 的数值模拟技术 | 第32-44页 |
·有限差分软件 Flac3D 简介 | 第32页 |
·本构模型 | 第32-44页 |
第四章 超长单桩承载性能分析 | 第44-58页 |
·引言 | 第44页 |
·计算参数与有限差分模型 | 第44-45页 |
·计算参数 | 第44-45页 |
·有限差分模型网格划分 | 第45页 |
·加载方式 | 第45-46页 |
·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标准 | 第46页 |
·单桩竖向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 第46-51页 |
·Q-S 曲线 | 第46-47页 |
·端摩与侧摩阻力分析 | 第47-48页 |
·桩侧摩阻力随桩深度变化曲线 | 第48-49页 |
·桩身轴力分布曲线 | 第49页 |
·桩身压缩量分析 | 第49-51页 |
·不同因素对单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不同桩长 L 对单桩 Q-S 曲线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直径 D 对单桩 Q-S 曲线的影响 | 第52页 |
·不同土体弹模 E 对单桩 Q-S 曲线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摩擦角对单桩 Q-S 曲线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黏聚力对单桩 Q-S 曲线的影响 | 第54页 |
·单桩有效桩长探讨 | 第54-56页 |
·探讨有效桩长的必要性和有效桩长的概念 | 第54页 |
·有效桩长的研究方法 | 第54-55页 |
·本章规定条件下的单桩有效桩长分析 | 第55-56页 |
·单桩桩周土体位移分析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超长群桩承载性能分析 | 第58-75页 |
·引言 | 第58页 |
·有限差分法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58-60页 |
·群桩效应 | 第60页 |
·加载方式与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标准 | 第60页 |
·群桩竖向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 第60-70页 |
·桩数对群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60-63页 |
·桩长对群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桩径对群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桩距对群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66-69页 |
·不同承台厚度对群桩竖向承载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群桩轴力分布特点 | 第70-72页 |
·中桩、边桩、角桩轴力关系图 | 第70页 |
·不同桩长下的桩身轴力分布图 | 第70-71页 |
·不同桩距下的桩身轴力分布图 | 第71-72页 |
·群桩有效桩长探讨 | 第72页 |
·群桩桩周土体位移分析 | 第72-74页 |
·群桩桩身位移分布云图 | 第72-73页 |
·群桩桩周土体位移分布云图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桩基水平承载性能分析 | 第75-85页 |
·引言 | 第75页 |
·计算参数与有限差分模型 | 第75-76页 |
·计算参数 | 第75页 |
·有限差分模型网格划分 | 第75-76页 |
·单桩水平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 第76-82页 |
·P-Y 曲线 | 第76-78页 |
·水平荷载—位移梯度曲线 | 第78页 |
·桩身水平位移分布 | 第78-79页 |
·桩身弯矩 | 第79-80页 |
·桩侧地基土压力 | 第80-81页 |
·塑性区分布 | 第81页 |
·位移矢量图 | 第81-82页 |
·超长单桩水平承载性状分析 | 第82-83页 |
·群桩水平承载性状分析 | 第83-84页 |
·群桩水平承载性状理论分析 | 第83页 |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群桩计算方法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