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净角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 第11-29页 |
第一节 源“净”:净脚得名小考 | 第11-15页 |
第二节 净角的雏形与初期演变——从“参军”到“副净” | 第15-19页 |
一、 参军戏中的参军与后世戏曲之净 | 第15-16页 |
二、 宋金杂剧中的副净 | 第16-19页 |
第三节 净角的中期演变——北杂剧与南戏中的净角 | 第19-24页 |
一、 元杂剧中的净角 | 第19-21页 |
二、 净角在南戏中的演变 | 第21-22页 |
三、 元杂剧与南戏的净角比较 | 第22-24页 |
第四节 净角的后期演变——弋阳腔与昆剧中的净角 | 第24-29页 |
一、 弋阳腔中的净角 | 第24-25页 |
二、 昆剧中净角的细化 | 第25-29页 |
第二章 昆剧舞台上的净角艺术 | 第29-55页 |
第一节 昆剧的家门与昆剧净角 | 第29-32页 |
一、 家门概述 | 第29-31页 |
二、 后世昆剧净角的具体门类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昆剧舞台上净角的科诨艺术 | 第32-42页 |
一、 昆剧净角的科诨艺术 | 第32-33页 |
二、 以《天下乐·嫁妹》《虎囊弹·山门》为例谈净角科介艺术 | 第33-38页 |
三、 以《虎囊弹·山门》《八义记·闹朝》为例谈净角宾白艺术 | 第38-42页 |
第三节 昆剧舞台上净角的唱腔唱词艺术 | 第42-46页 |
一、 昆剧净角的唱腔艺术 | 第42-44页 |
二、 以《三国志·刀会》《千金记·别姬》为例谈昆剧净角唱词艺术 | 第44-46页 |
第四节 昆剧舞台上净角的脸谱艺术 | 第46-50页 |
一、 脸谱艺术简述 | 第46-47页 |
二、 昆剧净角脸谱艺术 | 第47-50页 |
第五节 白面的舞台艺术 | 第50-55页 |
一、 白面的特殊性 | 第50-53页 |
二、 昆净白面与昆丑白面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昆曲集净》与净角艺术的关系 | 第55-63页 |
第一节 褚民谊其人 | 第55-57页 |
一、 褚民谊生平 | 第55-56页 |
二、 褚民谊与昆曲艺术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昆曲集净》及其价值 | 第57-63页 |
一、 《昆曲集净》简述 | 第57-59页 |
二、 《昆曲集净》的价值 | 第59-63页 |
结语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