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目标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引言第10页
   ·国内外对桥梁施工监控目标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第10-15页
     ·桥梁结构温度效应研究现状第11-12页
     ·混凝土徐变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剪力滞效应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混凝土水化热的研究现状第15页
   ·论文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论文背景第15-1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主桥施工监控第17-29页
   ·施工监控的目的及意义第17页
   ·施工监控的原则及实施方法第17-20页
     ·施工监控原则第17-18页
     ·施工监控方法第18-20页
   ·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第20-25页
     ·理论分析预测第20-21页
     ·施工监测第21-24页
     ·施工控制第24-25页
   ·施工监控目标主要影响因素确定第25-29页
第三章 温度对施工监控目标的影响分析第29-55页
   ·温度对桥梁施工监控目标的影响概述第29-30页
   ·温度场的理论分析第30-33页
     ·温度分布简化第30-31页
     ·温度场的计算方法第31-33页
   ·温度场的现场观测及其效应分析第33-41页
     ·温度测试设备及读数装置的选择第33-34页
     ·温度测点布置第34页
     ·温度场实测结果及分析第34-41页
   ·温度对监控应力的影响与消除措施第41-47页
     ·温度对监控应力的影响第41页
     ·减小温度对监控应力影响的措施第41-47页
   ·温度对监控线形的影响与消除措施第47-54页
     ·温度对悬臂挠度的影响及其规律第48-49页
     ·消除温度对线形影响的措施第49-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混凝土徐变对施工监控目标的影响分析第55-71页
   ·凝土徐变对桥梁施工监控目标的影响概述第55页
   ·混凝土徐变计算理论第55-59页
     ·老化理论(RCM)第56页
     ·有效弹性模量法(EMM)第56-57页
     ·流动率法(RFM)第57页
     ·弹性徐变理论第57-58页
     ·继效流动理论第58页
     ·按龄期调整的有效模量法(AEMM)第58-59页
   ·徐变的预测模型第59-64页
     ·CEB-FIP(1978)模型第59-61页
     ·CEB-FIP(1990)模型第61-62页
     ·ACI 209R(1992)模型第62页
     ·RILEM B3(1995)模型第62-63页
     ·GL 2000模型第63-64页
   ·徐变预测模型的选取第64-70页
     ·徐变预测模型计算精度的比较第65-67页
     ·选取徐变预测模型第67-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剪力滞效应对截面应力的影响分析第71-93页
   ·剪力滞效应对截面应力的影响概述第71-72页
     ·剪力滞效应第71-72页
     ·剪力滞效应对截面应力的影响第72页
   ·剪力滞效应求解方法第72-76页
     ·卡曼(T.V.Karman)理论第72页
     ·弹性理论第72-73页
     ·比拟杆法第73-74页
     ·能量变分法第74-75页
     ·数值分析法第75-76页
   ·剪力滞效应分析第76-91页
     ·计算模型简化第76-77页
     ·三杆比拟法微分方程推导第77-86页
     ·应力实测结果及剪力滞效应分析第86-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六章 混凝土水化热对截面应力的影响分析第93-115页
   ·混凝土水化热对截面应力的影响概述第93页
     ·混凝土水化热第93页
     ·混凝土水化热对截面应力的影响第93页
   ·混凝土水化热的理论分析第93-101页
     ·混凝土水化热热传导原理第93-97页
     ·混凝土水化热表达式第97-99页
     ·混凝土水化热温度估算第99-101页
   ·混凝土水化热现场观测及规律第101-113页
     ·混凝土水化热现场观测结果第102-107页
     ·实测数据分析第107-113页
   ·减小混凝土水化热对截面应力影响的措施第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5-117页
   ·结论第115-116页
   ·展望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粉煤灰路基填料加宽技术研究
下一篇: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箱梁空间扭转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