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固态存储器性能优化与Linux驱动设计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 ·课题现状 | 第16-20页 |
| ·PCIe SSD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SSD并行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SSD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自主研制的高速PCIe固态存储卡简介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课题相关技术 | 第22-32页 |
| ·闪存简介 | 第22-24页 |
| ·FTL关键技术 | 第24-26页 |
| ·地址映射 | 第24-25页 |
| ·垃圾回收 | 第25-26页 |
| ·损耗均衡 | 第26页 |
| ·SSD接口类型 | 第26-28页 |
| ·PCIe技术简介 | 第28-30页 |
| ·RAID技术简介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PCIe SSD的Linux驱动设计 | 第32-42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Linux下的PCIe驱动模型 | 第33-35页 |
| ·驱动程序和设备模块[32–34] | 第33页 |
| ·块设备操作接口 | 第33-34页 |
| ·PCIe设备的Linux描述 | 第34页 |
| ·PCIe设备驱动结构 | 第34-35页 |
| ·传统Linux I/O栈 | 第35-36页 |
| ·PCIe SSD驱动设计关键技术 | 第36-40页 |
| ·调整Linux I/O栈 | 第36-37页 |
| ·提高请求提交效率 | 第37-38页 |
| ·自定义请求队列 | 第38-39页 |
| ·dma缓冲区分配 | 第39-40页 |
| ·中断设置 | 第40页 |
| ·实验评估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SSD多通道并行调度策略 | 第42-49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系统结构 | 第42-43页 |
| ·核心思想 | 第43页 |
| ·策略设计 | 第43-46页 |
| ·读写操作流程 | 第43-44页 |
| ·监测通道状态 | 第44-45页 |
| ·读优先策略 | 第45-46页 |
| ·实验评估 | 第46-48页 |
| ·实验设置 | 第46-47页 |
| ·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基于SSD和磁盘的混合阵列设计 | 第49-61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50-52页 |
| ·基于纯SSD的存储系统 | 第50-51页 |
| ·混合存储系统可行性分析 | 第51-52页 |
| ·针对磁盘的I/O重组策略 | 第52-55页 |
| ·一对一备份总体结构 | 第52-53页 |
| ·I/O重组策略设计 | 第53-54页 |
| ·I/O顺序性分析 | 第54-55页 |
| ·多对多协作备份 | 第55-57页 |
| ·实验评估 | 第57-60页 |
| ·实验设置 | 第57页 |
| ·一对一备份可行性验证 | 第57-58页 |
| ·多对多协同备份可行性验证 | 第58-59页 |
| ·与其它存储系统的性能对比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