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20页 |
·合理的群体结构 | 第11-12页 |
·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12-14页 |
·密度对群体干物质累积及分配的影响 | 第14页 |
·密度对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4-17页 |
·密度对植株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7页 |
·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17页 |
·密度对玉米抗逆性的影响 | 第17页 |
·栽培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17-19页 |
·本课题切入点与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田间观察及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1-23页 |
·玉米植株性状测定 | 第22页 |
·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及净同化率(NAR)的测定 | 第22页 |
·玉米光合特性的测定 | 第22页 |
·叶绿素的测定 | 第22页 |
·可溶性糖测定 | 第22-23页 |
·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测定 | 第23页 |
·收获期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第23页 |
·试验中常用换算公式 | 第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4-40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叶层光合性能的影响 | 第24-31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光合势(LAD)的影响 | 第25-26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净同化率(NAR)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下玉米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 | 第27-28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下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密度对玉米茎秆生长的影响 | 第31-33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穗高系数(穗位高/株高)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茎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穗粒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3-40页 |
·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穗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穗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 | 第37-4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0-48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植株性状表现不同 | 第40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玉米群体光合特性差异表现不同 | 第40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条件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差异表现不同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8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群体的光合性能影响 | 第41-43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对玉米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43-45页 |
·不同栽培方式和群体密度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分配与产量性能参数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