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关于物种-面积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物种-面积关系的构建方式 | 第13-14页 |
·物种-面积模型 | 第14页 |
·关于乌梁素海湿地植被的研究 | 第14页 |
·盐碱性对植物的影响 | 第14-15页 |
·干旱对湖泊湿地的影响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乌梁素海研究区概况 | 第16-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气候条件 | 第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其他各研究区概况简介 | 第17-18页 |
·达里诺尔地区 | 第17页 |
·乌拉盖地区 | 第17页 |
·古日格斯台地区 | 第17-18页 |
·乌拉山 | 第18页 |
·狼山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物种采集 | 第19页 |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第三章 乌梁素海与各地区物种多样性水平比较 | 第20-23页 |
·各地区的物种丰富度 | 第20-22页 |
·各生境内的平均物种密度 | 第22-23页 |
第四章 乌梁素海与各地区的维管植物区系组成 | 第23-40页 |
·达里诺尔湿地植物种类及植物区系的分析 | 第23-25页 |
·达里诺尔湿地科属种的组成分析 | 第23-24页 |
·达里诺尔湿地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 | 第24页 |
·达里诺尔维管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组成 | 第24-25页 |
·达里诺尔地区维管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第25页 |
·乌拉盖地区物种组成及其植物区系的分析 | 第25-29页 |
·乌拉盖维管植物科属种组成分析 | 第26-27页 |
·乌拉盖野生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 | 第27页 |
·乌拉盖地区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组成分析 | 第27-28页 |
·乌拉盖地区植物区系分析 | 第28-29页 |
·古日格斯泰地区物种组成及其植物区系分析 | 第29-32页 |
·古日格斯泰科属种的多样性分析 | 第29-30页 |
·古日格斯泰地区野生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 | 第30页 |
·古日格斯泰地区野生维管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组成分析 | 第30-31页 |
·古日格斯泰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区系分析 | 第31-32页 |
·乌拉山物种组成以及植物区系分析 | 第32-35页 |
·乌拉山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组成分析 | 第32-33页 |
·乌拉山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 | 第33页 |
·乌拉山维管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组成分析 | 第33-34页 |
·乌拉山维管植物区系分析 | 第34-35页 |
·狼山物种组成及植物区系分析 | 第35-37页 |
·狼山科属种的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狼山维管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 | 第36页 |
·狼山维管植物水分生态类型组成 | 第36-37页 |
·乌梁素海维管植物区系组成 | 第37-40页 |
·乌梁素海湿地维管植物生活型及水分生态类型组成组成 | 第37-38页 |
·乌梁素海湿地多年生水分生态类型组成组成 | 第38页 |
·乌梁素海湿地耐盐碱植物组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乌梁素海与各生境的区系组成比较 | 第40-46页 |
·乌梁素海和达里诺尔湿地的植物区系组成比较 | 第40-41页 |
·乌梁素海和乌拉山、狼山地区植物区系组成比较 | 第41-42页 |
·乌梁素海和草甸草原、森林草原植物区系组成比较 | 第42-44页 |
·乌梁素海与其他各区耐盐碱类植物的比较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46-49页 |
·降水对乌梁素海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46页 |
·土壤盐渍化对乌梁素海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人为活动干扰对乌梁素海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对于各地区物种累积曲线的解释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1 乌梁素海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