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一、引言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3页 |
二、传播与科学传播 | 第13-17页 |
·传播学及其传播模式 | 第13-14页 |
·科学传播及其发展历程 | 第14-17页 |
三、科普乌兰牧骑的诞生 | 第17-24页 |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基本情况 | 第17-20页 |
·自然地域 | 第17-19页 |
·民族语言 | 第19页 |
·牧民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 第19-20页 |
·对牧科学传播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第20-21页 |
·居住分散 | 第20页 |
·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语言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科普”“乌兰牧骑”的诞生 | 第21-24页 |
·乌兰牧骑 | 第21-22页 |
·科普乌兰牧骑 | 第22-24页 |
四、四子王旗、鄂托克旗两地科普乌兰牧骑的案例研究 | 第24-29页 |
·两地科普乌兰牧骑的形成与发展 | 第24-28页 |
·两地进行科学传播与普及理论模式及政策依据 | 第24-26页 |
·两地科普乌兰牧骑的基本运行机制 | 第26-28页 |
·调查对象的选定 | 第26页 |
·两地科普乌兰牧骑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 | 第26-27页 |
·两地科普乌兰牧骑的内部管理体制 | 第27-28页 |
·两地科普乌兰牧骑对牧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五、一种特殊的科学传播与普及模式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 第29-41页 |
·科普乌兰牧骑科学传播与普及模式 | 第29-32页 |
·科普乌兰牧骑科学传播活动的主要形式 | 第30-32页 |
·以文艺带动科学传播:提升受众参与科学的热情 | 第31页 |
·科普内容与文艺形式有机结合:用通俗的形式解码科学 | 第31-32页 |
·化整为零深入牧户:消除被科学遗忘的角落 | 第32页 |
·多方配合参与互动:整合资源共享媒介 | 第32页 |
·科普乌兰牧骑科学传播与普及模式特点 | 第32-36页 |
·流动的传播方式 | 第32-34页 |
·注重反馈的传播机制 | 第34页 |
·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 | 第34-35页 |
·针对性 | 第34-35页 |
·时效性 | 第35页 |
·媒介的地方性、亲和性 | 第35-36页 |
·关于科普乌兰牧骑科学传播模式的问题反思 | 第36-41页 |
·科普乌兰牧骑科学传播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36-37页 |
·科学传播形式大于内容 | 第36-37页 |
·组织结构过于松散 | 第37页 |
·问题的消解及相关建议 | 第37-39页 |
·提升科普文艺作品数量与质量,优化资金投入主体 | 第37-38页 |
·推进科普乌兰牧骑组织结构的独立化、完整化 | 第38-39页 |
·科普乌兰牧骑模式在国内其它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的前景 | 第39-40页 |
·科普乌兰牧骑模式对现有科学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 第40-41页 |
六、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