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研究问题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核心概念诠释 | 第18-22页 |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18-20页 |
·政府传播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历史的嬗变: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30年 | 第22-32页 |
·1983-2002: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萌芽阶段 | 第22-24页 |
·2003-2007: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阶段 | 第24-28页 |
·政府新闻发布会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 第25页 |
·中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 第25-26页 |
·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 第26-27页 |
·政府发言人培训日益增多 | 第27-28页 |
·2008年至今: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阶段 | 第28-32页 |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 | 第29-30页 |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中政府身份的转变 | 第32-43页 |
·从“发言人”到“对话者”转变的原因 | 第32-36页 |
·政府转型是转变的政治基础: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 第32-33页 |
·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深化是转变的现实基础:从信息占有者到信息共享者 | 第33-34页 |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转变的技术基础和直接推进器:从传统人到网络人 | 第34-36页 |
·从“发言人”到“对话者”的政府身份转变 | 第36-40页 |
·传统的“发言人” | 第36-38页 |
·转变的“对话者” | 第38-40页 |
·转变带来的积极意义 | 第40-41页 |
·扩宽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渠道 | 第40页 |
·顺应公众的知情权要求 | 第40页 |
·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 | 第40-41页 |
·有效的提升了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 | 第41页 |
·转变后尚存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沟通内容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 第41页 |
·沟通方式与技巧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 第41-42页 |
·整体上没有实现真正的“透明”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信息社会呼唤政府新闻发言人成为“超级传播者” | 第43-48页 |
·信息社会发展对政府传播环境的影响 | 第43-44页 |
·信息社会的发展 | 第43页 |
·我国政府传播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 第43-44页 |
·信息社会需要阳光透明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44-45页 |
·政府新闻发言人如何成为“超级传播者” | 第45-48页 |
·需强化责任和服务意识 | 第45-46页 |
·需掌握新闻传播规律以走向职业化 | 第46页 |
·需建立适应信息社会的舆论引导模式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专著 | 第53页 |
期刊文章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