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位山灌区引黄工程泥沙综合治理与效益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泥沙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水沙调度与泥沙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泥沙治理优化方案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4-18页 |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区域生态环境 | 第14-15页 |
·缓解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 第14页 |
·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第14-15页 |
·消除沉沙池区内外发展极不平衡状况 | 第15页 |
·有效保障天津、河北等地城市用水安全 | 第15-16页 |
·最经济、可行的输水线路 | 第15-16页 |
·不可替代的引黄应急调水工程 | 第16页 |
·位山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16-18页 |
·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第16页 |
·维持沉沙池区的可持续利用 | 第16-17页 |
·堆沙高地治理还耕速度慢 | 第17-18页 |
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治理模式 | 第18页 |
·评价依据 | 第18页 |
·计算期及社会折现率 | 第18-20页 |
3 项目区概况、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9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页 |
·自然概况 | 第20-21页 |
·位山灌区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位山引黄闸 | 第21页 |
·输沙渠 | 第21-22页 |
·沉沙池 | 第22页 |
·输水干渠 | 第22页 |
·沉沙池区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沉沙池区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沉沙池区工程现状 | 第23-24页 |
·东输沙渠、沉沙池工程现状 | 第23页 |
·西输沙渠、沉沙池工程现状 | 第23-24页 |
·沉沙池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9页 |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 | 第24-26页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第26页 |
·沉沙池区内外发展极不平衡 | 第26页 |
·沉沙条件差,容沙空间小 | 第26-27页 |
·高地开发还耕速度慢,且标准低 | 第27页 |
·开展泥沙利用研究少,淤沙利用程度低 | 第27-29页 |
4 灌区泥沙治理总体模式研究 | 第29-50页 |
·治理模式原则及目标任务 | 第29-30页 |
·治理原则 | 第29页 |
·治理模式的目标、任务 | 第29-30页 |
·治理目标 | 第29页 |
·治理任务 | 第29-30页 |
·沉沙池区运用模式 | 第30-44页 |
·黄河来水、来沙量分析 | 第30-35页 |
·径流量分析 | 第30-31页 |
·来沙量分析 | 第31-32页 |
·含沙量变化分析 | 第32页 |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对下游的影响 | 第32-34页 |
·黄河未来水沙变化预测 | 第34-35页 |
·灌区引水、引沙量指标分析 | 第35-40页 |
·灌区历年引水、引沙情况 | 第35-38页 |
·灌区引水、引沙量预测 | 第38-40页 |
·沉沙池淤积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沉沙池的利用模式 | 第41-44页 |
·东沉沙区 | 第42页 |
·西沉沙区 | 第42页 |
·沉沙区堆放容积计算 | 第42-43页 |
·沉沙区使用年限分析 | 第43-44页 |
·灌区泥沙治理阶段 | 第44-45页 |
·主要工程措施 | 第45-50页 |
·高地治理 | 第45-47页 |
·高地还耕高程确定 | 第45页 |
·堆沙高地分布预测 | 第45页 |
·堆沙高地治理措施 | 第45-46页 |
·堆沙高地治理分期实施治理 | 第46-47页 |
·村庄搬迁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第47页 |
·西输沙渠改造工程建设 | 第47-48页 |
·东西沉沙池连接渠工程建设 | 第48页 |
·沉沙池扩容 | 第48-50页 |
5 效益分析 | 第50-62页 |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 第50-56页 |
·增量费用 | 第50-51页 |
·新增固定资产投资 | 第50页 |
·年运行费 | 第50-51页 |
·新增流动资金 | 第51页 |
·增量效益 | 第51-53页 |
·高地治理增产效益 | 第51页 |
·减少的池区生态环境补偿费 | 第51-53页 |
·减少的清淤费 | 第53页 |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 第53-56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6页 |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 第56-57页 |
·效果分析 | 第57-62页 |
6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创新点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