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时期比丘尼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6页 |
二、研究史回顾 | 第16-22页 |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第一章 印度西域比丘尼略考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印度早期比丘尼 | 第26-32页 |
一、比丘尼的出现及其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 第26-28页 |
二、关于八敬法的问题 | 第28-32页 |
第二节 石刻所见印度西域比丘尼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发展与政治 | 第35-94页 |
第一节 西晋、十六国河北知识女性出家与家人晋升 | 第36-42页 |
一、西晋末知识女性出家为尼 | 第36-40页 |
二、后赵比丘尼为佛教领袖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东晋褚后支持比丘尼的两种原因 | 第42-51页 |
一、女尼得皇后支持与女巫预言 | 第42-45页 |
二、建康尼寺建立与青徐豪霸 | 第45-51页 |
第三节 东晋孝武时尼僧干政 | 第51-60页 |
一、东晋孝武帝时期的政治 | 第51-54页 |
二、支妙音参政的社会影响 | 第54-56页 |
三、道安急寻尼戒的缘由 | 第56-60页 |
第四节 南朝比丘尼为门师 | 第60-65页 |
一、刘宋建国的祥瑞与释慧义 | 第60-61页 |
二、刘义真与释僧导 | 第61-63页 |
三、南朝比丘尼为门师 | 第63-65页 |
第五节 法静尼参与天师道徒谋叛 | 第65-70页 |
第六节 北朝后妃为尼与政变 | 第70-93页 |
一、后妃为尼的历史真相 | 第72-89页 |
二、后妃为尼非“北朝制度”辨 | 第89-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三章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真实样态 | 第94-140页 |
第一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与家庭关系 | 第95-121页 |
一、北朝比丘尼的在家生活 | 第95-103页 |
二、造像题记中所见比丘尼家族观念 | 第103-121页 |
第二节 从六朝比丘尼资料看佛道关系 | 第121-128页 |
一、天师道家庭出身的比丘尼 | 第122-124页 |
二、佛教尼僧的道教修行方式 | 第124-127页 |
三、比丘尼所体现的佛道之争 | 第127-128页 |
第三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田产 | 第128-130页 |
第四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社会影响 | 第130-140页 |
一、教化功能 | 第130-132页 |
二、比丘尼遭世讥议的记载 | 第132-133页 |
三、洛阳尼寺所体现的社会功能 | 第133-140页 |
第四章 六朝时期丘尼的定慧修习 | 第140-191页 |
第一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法华经》修习 | 第141-165页 |
一、比丘尼学经概况 | 第141-144页 |
二、尼众主要修习经典——《法华经》 | 第144-146页 |
三、《法华经》传译 | 第146-150页 |
四、《法华经》学说之法系 | 第150-161页 |
五、《法华经》与禅诵双修 | 第161-165页 |
第二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的禅观修习 | 第165-186页 |
一、东晋禅法概况 | 第165-169页 |
二、《尼传》所载修禅尼及其法系 | 第169-181页 |
三、比丘尼所修之禅法 | 第181-186页 |
小结 | 第186-188页 |
附录:六朝时期比丘尼写经题记 | 第188-191页 |
第五章 六朝时期比丘尼教团制度的实存状况 | 第191-256页 |
第一节 中土比丘尼教团的成立与发展 | 第191-204页 |
一、中土比丘尼之始及尼教团的出现 | 第191-194页 |
二、西晋北朝时期比丘尼教团的发展 | 第194-196页 |
三、东晋南朝比丘尼教团的发展 | 第196-198页 |
四、中土比丘尼出家规定的探讨 | 第198-204页 |
第二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戒律流传及相关事宜 | 第204-218页 |
一、比丘尼戒律流传东土考 | 第204-210页 |
二、比丘尼戒坛之建立及中土尼僧轨范之制定 | 第210-216页 |
三、北朝僧尼不以“释”为姓者 | 第216-218页 |
第三节 比丘尼教团中的职务 | 第218-226页 |
一、寺主 | 第218-221页 |
二、寺官、三纲、尼正 | 第221-224页 |
三、比丘尼的管理机构 | 第224-226页 |
第四节 六朝时期比丘尼衣钵器物 | 第226-243页 |
一、六朝僧尼服考略 | 第227-237页 |
二、中土比丘尼器物考 | 第237-243页 |
第五节 中土比丘尼的丧葬 | 第243-255页 |
一、西域僧尼葬法 | 第244-246页 |
二、中土葬法 | 第246-255页 |
小结 | 第255-256页 |
结语 | 第256-261页 |
参考文献 | 第261-272页 |
一、基本文献 | 第261-264页 |
(一) 文史典籍 | 第261-262页 |
(二) 金石碑铭 | 第262-263页 |
(三) 佛教文献 | 第263-264页 |
二、近人著作及论文(按姓氏音序排列) | 第264-272页 |
致谢 | 第272-2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