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一) 研究背景第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0-11页
  (一) 研究方法第10-11页
  (二) 研究内容第11页
 三、相关文献综述第11-16页
  (一) 国外文献综述第11-14页
  (二)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6页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6-18页
第二章 影子银行的信用生成机制分析第18-23页
 一、我国影子银行信用规模第18-19页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生成机制第19-23页
  (一) 我国影子银行的直接信用生成机制第19-20页
  (二) 我国影子银行的间接信用生成机制第20-23页
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机理分析第23-39页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模式第23-25页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影响第25-32页
  (一) 降低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第25-27页
  (二) 加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时滞性第27-28页
  (三) 引起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失灵性第28-29页
  (四) 减弱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货币可控性第29-32页
  (五) 扩张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途径第32页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影响第32-38页
  (一) 影子银行对利率渠道的影响第32-34页
  (二) 影子银行对汇率渠道的影响第34-35页
  (三) 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渠道的影响第35页
  (四) 影子银行对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第35-37页
  (五) 影子银行对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第37-38页
 五、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第39-48页
 一、数据选择及指标说明第39-40页
 二、数据的实证分析第40-46页
  (一) ADF平稳性检验第40-41页
  (二) Granger因果检验第41-42页
  (三) 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确定与稳定性检验第42-44页
  (四) 脉冲响应分析第44-45页
  (五) 方差分解分析第45-46页
 三、相关结论第46-48页
第五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建议第48-52页
 一、加强对传导渠道的疏通第48-49页
  (一) 推进利率市场化,发挥货币传导渠道的作用第48-49页
  (二) 加强金融机构资产流动,强化信贷传导渠道的效果第49页
 二、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第49-50页
 三、建立包含多个中介目标的综合体系第50-51页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和创新第51-52页
第六章 总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货币政策信号与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