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41页 |
·辅酶Q_(10)简介 | 第16页 |
·辅酶Q_(10)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辅酶Q_(10)的生理功能与应用 | 第17-18页 |
·辅酶Q_(10)的生理功能 | 第17页 |
·辅酶Q_(10)的应用 | 第17-18页 |
·辅酶Q_(10)的生产方法与现状 | 第18-20页 |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 | 第19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9-20页 |
·生物发酵法 | 第20页 |
·辅酶Q_(10)高产菌的育种 | 第20-22页 |
·诱变育种 | 第21-22页 |
·分子生物学育种 | 第22页 |
·代谢工程的概述与进展 | 第22-30页 |
·代谢工程的发展与定义 | 第22-23页 |
·代谢工程的基本工程思路与实例 | 第23-29页 |
·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 第29-30页 |
·辅酶Q_(10)分子育种的现状与发展 | 第30-38页 |
·辅酶Q_(10)生物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 第30-33页 |
·辅酶Q_(10)的分子育种进展 | 第33-37页 |
·目前辅酶Q_(10)分子育种的不足 | 第37-38页 |
·类球红细菌 | 第38-39页 |
·类球红细菌的质粒 | 第38-39页 |
·类球红细菌的启动子 | 第39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章 接合转移方法的研究与组成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59页 |
·材料 | 第41-44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41-42页 |
·试剂和引物 | 第42-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51页 |
·类球红细菌基因组提取 | 第44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44页 |
·目的基因及片段的克隆 | 第44-45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DNA的转化 | 第45-46页 |
·重组子鉴定 | 第46-47页 |
·接合转移 | 第47-48页 |
·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48-49页 |
·UbiG表达量的检测 | 第49-50页 |
·类球红细菌的摇瓶培养与细胞生长的测量 | 第50页 |
·辅酶Q_(10)的提取与分析 | 第50-51页 |
·萘啶酮酸的配制 | 第51页 |
·萘啶酮酸浓度的选择 | 第5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萘啶酮酸浓度的选择 | 第51-52页 |
·培养方法对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 | 第52页 |
·HPLC定量辅酶Q_(10)的标准曲线 | 第52-53页 |
·IPTG对类球红细菌中辅酶Q_(10)产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组成型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基因的克隆 | 第54-55页 |
·UbiG的组成型表达 | 第55-56页 |
·组成型过表达UbiG对类球红细菌生长及辅酶Q_(10)的产量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三章 代谢调控MEP途径提高辅酶Q_(10)的产量 | 第59-79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2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60页 |
·试剂和引物 | 第60-61页 |
·主要仪器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6页 |
·载体的构建与转化 | 第62-65页 |
·ADP-核糖焦磷酸酶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 第65-66页 |
·IPP和DMAPP的测量 | 第66页 |
·葡萄糖的测定 | 第66页 |
·其他实验方法 | 第6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6-77页 |
·非调控型增强MEP途径对辅酶Q_(10)产量的影响 | 第66-69页 |
·调控MEP途径提高辅酶Q_(10)的产量 | 第69-71页 |
·优化调控MEP途径提高辅酶Q_(10)的产量 | 第71-73页 |
·自反馈调控系统的稳定性研究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类胡萝卜素途径对辅酶Q_(10)合成影响的初步研究 | 第79-90页 |
·实验材料 | 第79-81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79页 |
·试剂和引物 | 第79-81页 |
·主要仪器 | 第81页 |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自杀载体的构建 | 第81页 |
·基因(簇)的敲除 | 第81-82页 |
·重组菌的鉴定 | 第82页 |
·dps和UbiA重组菌的构建 | 第82-84页 |
·类胡萝卜素的抽提与分析 | 第84页 |
·其他实验方法 | 第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89页 |
·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 第84页 |
·类胡萝卜素缺失菌株的构建 | 第84-88页 |
·增强Rsp261中dps及UbiA基因的表达量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醌环修饰途径中关键酶的筛选与代谢调控 | 第90-108页 |
·实验材料 | 第91-93页 |
·实验方法 | 第93-98页 |
·pBK载体的构建 | 第93页 |
·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3-94页 |
·诱导实验 | 第94页 |
·单基因组成型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4页 |
·多基因不同表达策略的载体构建 | 第94-98页 |
·其他实验方法 | 第9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7页 |
·诱导表达Ubi系列基因对辅酶Q_(10)合成的影响 | 第98-99页 |
·组成型表达UbiA、UbiE和UbiH基因对辅酶Q_(10)合成的影响 | 第99-100页 |
·UbiE和UbiG单顺反子的串联表达 | 第100-102页 |
·UbiE和UbiG多顺反子的串联表达 | 第102-103页 |
·UbiE和UbiG融合表达 | 第103-104页 |
·UbiF限速节点的消除 | 第104-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综合调控辅酶Q_(10)生物合成途径 | 第108-116页 |
·实验材料 | 第108-109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108页 |
·试剂和引物 | 第108页 |
·主要仪器 | 第108-109页 |
·实验方法 | 第109-110页 |
·对羟基苯甲酸的提取与测定 | 第109页 |
·对羟基苯甲酸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109页 |
·载体与重组菌的构建 | 第109-110页 |
·其他方法 | 第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对羟基苯甲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10-111页 |
·野生型类球红细菌中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分析 | 第111页 |
·RspMQc、RspMQd和RspMQe发酵结果 | 第111-113页 |
·不同策略的代谢途径调控效果的比较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附录A | 第128-131页 |
附录B | 第131-134页 |
作者简历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