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5页 |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 第15-17页 |
·单增李斯特菌在食品中的存在现状 | 第17-18页 |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 | 第18-21页 |
·实时荧光PCR原理及其优点 | 第21-22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22-23页 |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其原理 | 第23-25页 |
·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国外对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国内对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8-2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8-29页 |
·本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菌种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实际样品 | 第31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8页 |
·免疫磁珠的制备 | 第32-35页 |
·磁珠活化 | 第33页 |
·EDC/NHS浓度 | 第33页 |
·EDC/NHS活化时间 | 第33页 |
·抗体偶联 | 第33-34页 |
·最佳抗体浓度的选择 | 第34页 |
·最佳偶联时间的选择 | 第34页 |
·最佳偶联温度的选择 | 第34页 |
·封闭与保存 | 第34-35页 |
·免疫磁珠捕捉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建立及条件优化 | 第35-36页 |
·最佳用量 | 第35页 |
·最佳富集时间 | 第35页 |
·洗涤液的最佳pH值 | 第35-36页 |
·DNA模板的提取 | 第36页 |
·实时荧光PCR检测 | 第36-37页 |
·引物与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 第36页 |
·引物浓度优化 | 第36页 |
·探针浓度优化 | 第36-37页 |
·延伸温度优化 | 第37页 |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7页 |
·样品采集 | 第37页 |
·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富集与检测 | 第37页 |
·平板计数法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免疫磁珠的制备与单增李斯特菌捕获 | 第39-48页 |
·抗体纯化 | 第39页 |
·免疫磁珠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9-44页 |
·EDC/NHS浓度优化 | 第39-40页 |
·EDC/NHS活化时间优化 | 第40-41页 |
·抗体浓度优化 | 第41-42页 |
·抗体偶联时间优化 | 第42-43页 |
·抗体偶联温度优化 | 第43-44页 |
·免疫磁珠捕获单增李斯特菌最佳条件的选择 | 第44-47页 |
·免疫磁珠最佳用量的探索 | 第44-45页 |
·免疫磁珠最佳富集时间的探索 | 第45-46页 |
·洗涤液最佳pH的探索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建立 | 第48-54页 |
·DNA模板提取 | 第48页 |
·引物与探针设计 | 第48页 |
·实时荧光PCR条件优化 | 第48-51页 |
·引物浓度优化 | 第48-49页 |
·探针浓度优化 | 第49-50页 |
·延伸温度优化 | 第50-51页 |
·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评价 | 第51页 |
·实时荧光PCR的灵敏性检测 | 第51-52页 |
·实时荧光PCR的重复性检测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IMBS-real time PCR法检测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 | 第54-61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54页 |
·样品采集 | 第54页 |
·人工染菌 | 第54页 |
·免疫磁珠富集分离 | 第54-55页 |
·实时荧光PCR法检测 | 第55页 |
·联用技术效果评价 | 第55-60页 |
·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捕捉效率分析 | 第55-57页 |
·IMBS-real time PCR法的抗干扰性能评价 | 第57-58页 |
·IMBS-real time PCR法的稳定性分析 | 第58页 |
·样品定量检测 | 第58-59页 |
·市售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 | 第59页 |
·与国内同类方法的比较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论文总结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作者筒介及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