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相关理论 | 第11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第二章 中、美两国药品召回制度中主动召回的比较 | 第21-30页 |
·我国药品召回制度的源起 | 第21-23页 |
·我国药品召回制度中主动召回的简述 | 第23-24页 |
·主动召回的类型 | 第23-24页 |
·安全风险药品评估的主体 | 第24页 |
·主动召回的信息发布及监督 | 第24页 |
·美国药品召回制度的源起 | 第24-25页 |
·美国药品召回制度中主动召回的简述 | 第25-26页 |
·主动召回的类型 | 第25页 |
·安全风险药品评估的主体 | 第25页 |
·主动召回的信息发布及监督 | 第25-26页 |
·中、美两国主动召回的差异 | 第26-27页 |
·主动召回类型的差异 | 第26页 |
·安全风险药品评估主体的差异 | 第26-27页 |
·主动召回的信息发布及监督的差异 | 第27页 |
·启示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我国实施药品主动召回的现状 | 第30-36页 |
·典型案例回顾和分析 | 第30-34页 |
·太极集团曲美召回事件回顾 | 第30-31页 |
·龙胆泻肝丸事件回顾 | 第31-32页 |
·案例分析 | 第32-34页 |
·目前国内实施主动召回存在不足 | 第34-36页 |
·药品安全性评价工作滞后 | 第34页 |
·监管部门信息发布不及时 | 第34页 |
·实施主动召回的频次较少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阻碍我国企业主动召回安全风险药品的因素 | 第36-42页 |
·药品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瓶颈 | 第36-38页 |
·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告体系尚未理顺 | 第36-37页 |
·药品安全性的评价体系尚未进入正轨 | 第37-38页 |
·对药品上市后存在安全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缺少补偿机制 | 第38-39页 |
·药品监管工作中存在不足 | 第39-42页 |
·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滞后 | 第39页 |
·安全风险药品信息公开不及时 | 第39-40页 |
·药品监管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主动召回存在安全风险药品的措施和建议 | 第42-47页 |
·完善药品安全性评估机制 | 第42-44页 |
·理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告体系 | 第42-43页 |
·完善药品安全性评价工作 | 第43-44页 |
·建立上市后存在安全风险药品所引发危害的补偿机制 | 第44-45页 |
·规范和完善药品监管工作 | 第45-47页 |
·加快推进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全覆盖 | 第45-46页 |
·及时公布存在安全风险药品的信息 | 第46页 |
·完善药品监管相关制度的建设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