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选题依据 | 第1-10页 |
| ·志愿者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第8页 |
| ·志愿者活动发展的需要 | 第8页 |
| ·成功举办奥运会的需要 | 第8-9页 |
|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 | 第9-10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关于志愿者的研究 | 第10-14页 |
| ·关于体育志愿者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关于奥运会志愿者的研究 | 第15-17页 |
| ·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 | 第17-18页 |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 ·调查法 | 第20-21页 |
| ·案例分析法 | 第21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21页 |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1-108页 |
| ·本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21-28页 |
| ·动机理论 | 第21-24页 |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4-25页 |
| ·能本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26页 |
| ·冲突与冲突管理理论 | 第26-28页 |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8-30页 |
| ·志愿者 | 第28页 |
| ·体育志愿者 | 第28页 |
| ·奥运会志愿者 | 第28-29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 | 第29-30页 |
| ·奥运会志愿者概述 | 第30-42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形成背景 | 第30-31页 |
| ·志愿者的出现与发展 | 第30页 |
| ·志愿者介入体育领域 | 第30页 |
| ·奥运会发展的需要 | 第30-31页 |
| ·志愿者精神与奥林匹克理念的契合 | 第31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历史演变 | 第31-37页 |
| ·萌芽阶段(1896年-1908年) | 第32-33页 |
| ·松散管理阶段(1912年-1936年) | 第33-34页 |
| ·粗放管理阶段(1948年-1976年) | 第34-35页 |
| ·集约管理阶段(1980年至今) | 第35-37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价值 | 第37-42页 |
| ·对奥运会的价值 | 第37-40页 |
| ·对社会的价值 | 第40-41页 |
| ·对志愿者自身的价值 | 第41-42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特征 | 第42-51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 | 第43-48页 |
| ·志愿者的基本特征 | 第43页 |
| ·奥运会的特殊性 | 第43-46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 | 第46-48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特征 | 第48-51页 |
| ·管理系统庞大复杂 | 第49页 |
| ·管理环境难以控制 | 第49-50页 |
| ·管理主体与客体错综交叉 | 第50页 |
| ·管理目标立体多维 | 第50-51页 |
| ·管理过程动态多变 | 第51页 |
| ·管理评价难以量化 | 第51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管理过程分析 | 第51-84页 |
| ·奥运会志愿者规划 | 第53-62页 |
| ·奥运会志愿者规划的内容 | 第54-59页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59-60页 |
| ·相应的对策 | 第60-62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获取--招募与遴选 | 第62-70页 |
| ·奥运会志愿者招募与遴选的内容 | 第62-65页 |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65-68页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68页 |
| ·相应的对策 | 第68-70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培育--定位与培训 | 第70-75页 |
| ·奥运会志愿者定位与培训的内容 | 第70-72页 |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72-74页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74-75页 |
| ·相应的对策 | 第75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使用--配置与协调 | 第75-77页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76页 |
| ·相应的对策 | 第76-77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保留--激励 | 第77-81页 |
| ·激励的方式与内容 | 第77-79页 |
| ·典型案例分析 | 第79-80页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80页 |
| ·相应的对策 | 第80-81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考评--监督与评估 | 第81-83页 |
| ·监督与评估的内容 | 第81-82页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82页 |
| ·相应的对策 | 第82-83页 |
| ·奥运会志愿者的遣散 | 第83-84页 |
| ·奥运会志愿者遣散的内容 | 第83页 |
| ·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83-84页 |
| ·相应的对策 | 第84页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管理前瞻 | 第84-108页 |
| ·中国志愿者活动概况 | 第85-90页 |
| ·志愿者人口特征 | 第85-86页 |
| ·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 | 第86-88页 |
| ·服务领域和项目 | 第88页 |
| ·法律环境 | 第88-90页 |
| ·个案分析--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管理 | 第90-95页 |
| ·大运会志愿者管理过程分析 | 第90-93页 |
| ·大运会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93-95页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优劣势分析 | 第95-103页 |
|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优势分析 | 第95-98页 |
|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劣势分析 | 第98-103页 |
| ·对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的思考 | 第103-108页 |
| ·奥运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 ·组委会与相关部门(政府、社团、企业、高校)的关系 | 第104-106页 |
| ·组织动员与社会招募的关系 | 第106页 |
| ·志愿者与正式员工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 5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108-111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11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