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6页 |
| ·大豆性状的演变 | 第19-21页 |
| ·产量性状 | 第19-20页 |
| ·株型性状 | 第20页 |
| ·品质性状 | 第20-21页 |
| ·其他性状 | 第21页 |
| ·其他作物农艺性状的演变 | 第21-22页 |
| ·大豆的光温反应 | 第22-23页 |
| ·关联分析及其应用 | 第23-25页 |
| ·关联分析的两种策略 | 第23页 |
| ·群体结构评估 | 第23-24页 |
| ·关联分析中的统计方法 | 第24页 |
| ·关联分析在大豆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 | 第25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中国大豆大面积种植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 | 第26-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 ·试验地点 | 第27-28页 |
| ·种植方法和记载项目 | 第28页 |
|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 ·生育期性状的比较和演变 | 第29-30页 |
| ·植株形态性状的比较和演变 | 第30-33页 |
| ·产量性状的比较和演变 | 第33-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生育期性状的变化 | 第36页 |
| ·植株形态性状的变化 | 第36-37页 |
| ·产量性状的变化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中国大豆大面积种植品种品质性状的演变 | 第38-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比较和演变 | 第39-42页 |
|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比较和演变 | 第42-43页 |
| ·总维生素 E、磷脂、总类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比较和演变 | 第43-44页 |
| ·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比较和演变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8页 |
|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45页 |
|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 ·总维生素 E、总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和磷脂含量的变化 | 第46页 |
| ·皂苷、异黄酮、凝集素等含量的比较和演变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大面积种植品种光温综合反应的比较分析 | 第48-5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8-50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 ·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 ·光温反应指标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光周期敏感度、温度敏感度、光温综合敏感度和光温互作效应的演变趋势 | 第50-53页 |
| ·大面积种植品种光温敏感度指标 | 第53-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中国大面积种植品种的系谱分析 | 第57-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8页 |
| ·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 ·大豆大面积种植品种的遴选 | 第58页 |
| ·大面积种植品种的祖先亲本 | 第58-60页 |
| ·大面积种植品种的亲本地理来源 | 第60-61页 |
| ·大面积种植品种在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 | 第61-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大面积种植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4-7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 ·试验品种 | 第64页 |
|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64页 |
| ·SSR 引物的选取 | 第64-65页 |
| ·PCR 反应体系及电泳 | 第65页 |
|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6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1页 |
| ·SSR 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65页 |
| ·不同地区大面积种植大豆品种 SSR 标记的多态性 | 第65-67页 |
| ·不同年代大豆大面积种植品种 SSR 标记的多态性 | 第67页 |
| ·大面积种植品种基于 SSR 多态性的聚类分析 | 第67-71页 |
| ·讨论 | 第71-73页 |
| ·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大面积种植品种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 第71页 |
| ·大面积种植品种与其他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 第71-72页 |
| ·对今后品种改良的建议 | 第72-73页 |
| 第七章 中国不同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优异等位变异发掘 | 第73-8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 ·试验材料 | 第73页 |
| ·群体结构分析 | 第73-74页 |
| ·关联分析 | 第74页 |
| ·优异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 | 第7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2页 |
| ·群体结构分析 | 第74页 |
| ·大豆农艺及品质性状相关联的 SSR 标记 | 第74-76页 |
| ·与农艺及品质性状相关联的 SSR 标记总体情况 | 第76-78页 |
| ·供试品种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 | 第78-81页 |
| ·特异材料的遗传构成分析 | 第81-82页 |
| ·讨论 | 第82-84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