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概念辨析 | 第12-15页 |
一、1844 年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 | 第15-24页 |
(一)《莱茵报》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 | 第15-18页 |
1、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斗争经验 | 第15-16页 |
2、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性认识 | 第16-18页 |
(二)《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研究 | 第18-24页 |
1、《论犹太人问题》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 | 第18-19页 |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 第19-24页 |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的人本主义论述 | 第24-34页 |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 第24-27页 |
1、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异化 | 第25页 |
2、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 第25-26页 |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 第26页 |
4、人同人相异化 | 第26-27页 |
(二)对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思潮的批判 | 第27页 |
(三)对共产主义的人本主义论证 | 第27-34页 |
1、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也是对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 | 第28-29页 |
2、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回归,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 | 第29-30页 |
3、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是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 | 第30-31页 |
4、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 第31-34页 |
三、《神圣家族》:共产主义与唯物主义初步结合 | 第34-40页 |
(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发源地 | 第34-35页 |
(二)唯物史观的梳理 | 第35-38页 |
1、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 第35-36页 |
2、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讨论 | 第36-37页 |
3、对思辨的秘密揭示 | 第37页 |
4、生产方式是理解现实历史的基础 | 第37-38页 |
(三)群众史观 | 第38页 |
(四)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第38-40页 |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 | 第40-50页 |
(一)唯物史观的制定 | 第40-44页 |
1、唯物史观的前提人类的物质生产 | 第40-41页 |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第41页 |
3、生产力与交往形式 | 第41-42页 |
4、阶级、国家和革命与人类历史的关系 | 第42-43页 |
5、生产方式决定历史 | 第43-44页 |
(三)对德国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44-45页 |
(四)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 | 第45-47页 |
1、共产主义是现实的运动 | 第45页 |
2、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社会分工 | 第45-46页 |
3、取决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 第46页 |
4、普遍交往 | 第46页 |
5、共产主义意识 | 第46-47页 |
(五)科学共产主义的前提和归宿 | 第47-50页 |
1、共产主义的实践前提——世界历史 | 第47-48页 |
2、共产主义的思想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48-50页 |
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共产主义的问世 | 第50-54页 |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50-52页 |
1、共产主义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 第50-51页 |
2、共产主义是人类伟大的事业 | 第51-52页 |
(二)共产主义一般特征 | 第52-53页 |
1、生产资料公有,按需分配 | 第52页 |
2、社会关系和谐 | 第52页 |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52-53页 |
(三)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 | 第53页 |
(四)对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