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胡锦涛民生思想探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5页
 (一) 选题意义第9页
 (二) 研究现状第9-11页
  1. 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依据第9-10页
  2. 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第10页
  3. 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内容第10-11页
  4. 关于胡锦涛民生思想的意义第11页
 (三) 概念界定第11-12页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2-15页
一、 胡锦涛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15-23页
 (一)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第15-17页
  1. 民生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源动力第15-16页
  2. 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理想社会的重要途径第16页
  3.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最终价值目标第16-17页
 (二) 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民生思想第17-20页
  1. 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继承第17-18页
  2. 对邓小平民生思想的继承第18-19页
  3. 对江泽民民生思想的继承第19-20页
 (三) 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第20-23页
  1. 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借鉴第20页
  2. 对中国近代民生思想的继承第20-23页
二、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形成发展第23-27页
 (一)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萌芽阶段第23页
 (二)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第23-24页
 (三) 胡锦涛民生思想走向成熟阶段第24-27页
三、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第27-47页
 (一) 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第27-30页
  1. 关注民生是发扬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第27-28页
  2. 关注民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28页
  3. 关注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28-29页
  4. 关注民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第29-30页
 (二) 民生建设的具体目标第30-31页
  1. 学有所教第30-31页
  2. 劳有所得第31页
  3. 病有所医第31页
  4. 老有所养第31页
  5. 住有所居第31页
 (三) 民生建设的重要举措第31-41页
  1. 确立社会建设的新任务第32-38页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38-39页
  3.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第39-40页
  4. 建立健全关注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第40-41页
 (四) 民生建设的实现途径第41-47页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改善民生提供物质保障第41页
  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第41-43页
  3.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第43-45页
  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45-47页
四、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第47-51页
 (一) 理论价值第47-49页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第47-48页
  2. 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继承与超越第48页
  3.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体系第48-49页
 (二) 实践意义第49-51页
  1.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49页
  2. 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第49-50页
  3. 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第50-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研究
下一篇:青年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从《莱茵报》到《共产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