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世界政治思想史论文

列宁的民生思想研究(1917-1924年)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导论第9-16页
 一、课题来源和研究的意义第9-11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0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第14-16页
  (一) 研究的内容第14-15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列宁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第16-21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是列宁民生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第16-18页
  (一) 改善民生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第16-17页
  (二) 改善民生要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作为实践手段第17-18页
  (三) 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第18页
 二、列宁民生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18-21页
  (一) 经济落后的“小农业国家”,贫穷且贫富差距大第19-20页
  (二) 俄国社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第20-21页
第二章 列宁民生思想的发展历程第21-27页
 一、1917-1918年: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重点保障工人农民的生存权第21-22页
  (一) 废除土地私有制,宣布土地国有化,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第21-22页
  (二) 颁布《工人监督条例草案》,保障工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权利第22页
 二、1918-1921年:围绕解决粮食问题,巩固工农联盟第22-24页
  (一) 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第22-23页
  (二) 工人政权要尽可能地照顾农民的利益,依靠贫农,团结中农第23-24页
  (三) 建立并巩固工农联盟,保障工农权益第24页
 三、1921-1924年:以新经济政策为标志强调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第24-27页
  (一) 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保证粮食政策符合人民利益第25页
  (二) 实行租让制,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第25-27页
第三章 列宁民生思想的内容构成及其理论特征第27-45页
 一、列宁民生思想的内容构成第27-42页
  (一) 列宁关于“民生”的涵义第27-28页
  (二) 强调民生建设的战略地位第28-30页
  (三) 阐述了维护和改善民生的依靠力量第30-32页
  (四) 探索实现民生的主要举措第32-42页
 二、列宁民生思想的理论特征第42-45页
  (一) 凸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第42-43页
  (二) 立足苏维埃建设实践,求真务实第43页
  (三) 了解人民疾苦,综合性把握民生工程第43-45页
第四章 列宁民生思想在苏联的实践及其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第45-53页
 一、列宁民生思想在苏联的实践成果第45-47页
  (一)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夯实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第45-46页
  (二) 苏联劳动人民物质生活状况得到不断改善第46-47页
 二、列宁民生思想在苏联实践的教训分析第47-50页
  (一) 经济结构不合理,民生建设的物质基础不够扎实第47-48页
  (二) 忽视了农民、农业问题是民生之基第48-49页
  (三) 执政党脱离群众,官僚腐败问题突出第49-50页
 三、列宁民生思想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第50-53页
  (一) 列宁民生思想与我国民生建设的一致性分析第50页
  (二) 列宁民生思想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意义第50-53页
结束语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发展观:马克思与阿尔蒙德比较研究
下一篇:走向政治哲学—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