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导论 | 第9-18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一)文本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二)比较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 (三)利益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四)系统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与“抽象的人” | 第18-27页 |
| 一、马克思政治发展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 | 第18-22页 |
| (一) “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 第18-20页 |
| (二) “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关系是政治发展的基础 | 第20-21页 |
| (三) “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活动推动政治发展 | 第21-22页 |
| 二、阿尔蒙德政治发展观的起点:抽象的人 | 第22-25页 |
| (一) 政治体系的基本单位:政治角色 | 第22-23页 |
| (二) 政治发展的标志一:结构分化 | 第23-24页 |
| (三) 政治发展的标志二:文化世俗化 | 第24-25页 |
| 三、“现实的人”与“抽象的人”之关联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政治发展的实质——政治关系的发展与政治功能的发展 | 第27-35页 |
| 一、马克思政治发展的实质:政治关系的发展 | 第27-30页 |
| (一) 政治关系的内涵 | 第27-28页 |
| (二) 利益关系的发展 | 第28-29页 |
| (三) 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的发展 | 第29-30页 |
| 二、阿尔蒙德政治发展的实质:政治功能的发展 | 第30-33页 |
| (一) 体系功能的发展 | 第31页 |
| (二) 过程功能的发展 | 第31-32页 |
| (三) 政策功能的发展 | 第32-33页 |
| 三、政治关系的发展与政治功能的发展之关联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政治发展的动力——内在复合动力与外在复合动力 | 第35-43页 |
| 一、马克思政治发展动力观:内在复合动力 | 第35-39页 |
| (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第35-36页 |
| (二)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演化 | 第36-37页 |
| (三) 政治改革 | 第37-39页 |
| 二、阿尔蒙德政治发展动力观:外在复合动力 | 第39-41页 |
| (一) 社会和经济的现代化 | 第39-40页 |
| (二) 政治体系面临的社会挑战 | 第40-41页 |
| (三) 国际环境和政治精英人物的挑战 | 第41页 |
| 三、内在复合动力与外在复合动力之关联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政治发展的目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政治生产力的发展 | 第43-50页 |
| 一、马克思政治发展目的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第43-46页 |
| (一) 政治发展的否定之否定——政治消亡 | 第43-44页 |
| (二)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第44-46页 |
| 二、阿尔蒙德政治发展目的观:政治生产力的发展 | 第46-48页 |
| (一) 作为政治体系评价标准的政治产品 | 第46-47页 |
| (二) 政治生产力的发展 | 第47-48页 |
| 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政治生产力的发展之关联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马克思与阿尔蒙德政治发展观比较研究的审视 | 第50-55页 |
| 一、马克思与阿尔蒙德政治发展观差异化之原因 | 第50-51页 |
| (一) 研究方法的不同 | 第50-51页 |
| (二) 阶级立场的分化 | 第51页 |
| 二、马克思与阿尔蒙德政治发展观比较研究的启示 | 第51-55页 |
| (一) 政治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第51-52页 |
| (二) 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力关系 | 第52-53页 |
| (三) 提高政治结构专门化和文化世俗化水平,增强政治功能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