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郑廷玉杂剧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㈠ 郑廷玉生平和地位 | 第10-11页 |
| ㈡ 郑廷玉杂剧思想和艺术 | 第11-14页 |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 ㈠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㈡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郑廷玉杂剧人物形象论 | 第16-28页 |
| 一、“腹里晓尽天下事,命里不如天下人”——秀才形象 | 第16-19页 |
| ㈠ 秀才形象的群体特征 | 第16-19页 |
| ㈡ 秀才形象的个性特征 | 第19页 |
| 二、推波助澜,促进情节发展——店小二形象 | 第19-21页 |
| ㈠ 元杂剧中店小二形象的共性特征 | 第19-20页 |
| ㈡ 郑剧中店小二的个性表现 | 第20-21页 |
| 三、“宁挑一根筋,不花一文钱”——守财奴形象论 | 第21-24页 |
| ㈠ 凶狠吝啬的共同特征 | 第21-23页 |
| ㈡ 守财奴人生命运的差异 | 第23-24页 |
| 四、自私贪婪,残酷冷漠——王侯大臣形象论 | 第24-26页 |
| ㈠ 王侯官僚形象共性概说 | 第24页 |
| ㈡ 楚昭王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 第24-26页 |
| 五、徇私舞弊,攀附权贵——包公形象 | 第26-28页 |
| ㈠ 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 第26页 |
| ㈡ 郑剧包公形象个性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郑廷玉杂剧的思想内涵 | 第28-36页 |
| 一、人生理想的寄寓 | 第29-30页 |
| ㈠ 批判黑暗的政治现实 | 第29页 |
| ㈡ 渴望社会重视人才的人生理想 | 第29-30页 |
| 二、法治社会的企盼 | 第30-31页 |
| ㈠ 揭露土豪劣绅无恶不作的黑暗现实 | 第30-31页 |
| ㈡ 渴望人人平等,有法可依的理想 | 第31页 |
| 三、婚恋理想的追求 | 第31-34页 |
| ㈠ 反对男尊女卑崇尚自由平等 | 第31-33页 |
| ㈡ 理想夫妻关系的建构 | 第33页 |
| ㈢ 对狠毒女子的憎恨 | 第33-34页 |
| 四、道德理想的诠释 | 第34-36页 |
| ㈠ 儒释道思想的对立统一 | 第34-35页 |
| ㈡ 王道思想的寄寓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郑廷玉杂剧艺术论 | 第36-46页 |
| 一、杂剧人物形象塑造论 | 第36-38页 |
| ㈠ 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 第36-37页 |
| 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 | 第37页 |
| ㈢ 借助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 第37-38页 |
| 二、杂剧叙事艺术论 | 第38-42页 |
| ㈠ 剧本情节浑圆统一 | 第38-39页 |
| ㈡ 杂剧结局艺术管窥 | 第39-40页 |
| ㈢ 突转 梦境和神魂戏的摄入 | 第40-41页 |
| ㈣ 道具在剧中的线索作用 | 第41-42页 |
| 三、杂剧语言艺术论 | 第42-46页 |
| ㈠ 曲辞的本色俚俗 | 第42-44页 |
| ㈡ 宾白的文采美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郑廷玉杂剧影响论 | 第46-53页 |
| 一、《看钱奴》在明清两代作品中的传承发展 | 第46-48页 |
| ㈠ 郑剧的讽刺精神在明清代作品中的影响 | 第46-47页 |
| ㈡ 郑剧中人神互动的艺术构思在明清作品中的广泛应用 | 第47-48页 |
| 二、明清两代对郑廷玉杂剧的改编和再创作 | 第48-50页 |
| ㈠ 明清两代作者对杂剧《看钱奴》的改编和再创作的概说 | 第48-49页 |
| ㈡ 清《桃符记》传奇与郑廷玉《后廷花》思想内容比较谈 | 第49-50页 |
| 三、郑廷玉笔下吝啬鬼形象的影响 | 第50-53页 |
| ㈠ 吝啬鬼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50页 |
| ㈡ 中西方吝啬鬼形象的比较研究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注释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