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回疆则例》为中心看清代新疆民族宗教政策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四) 论文创作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清代新疆基本概况 | 第14-20页 |
一、 清代新疆地区的政治背景 | 第14-17页 |
(一) 清朝统一新疆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二) 清朝统一新疆的过程 | 第15-16页 |
(三) 《回疆则例》是清政府治理新疆的重要文献 | 第16-17页 |
二、 清代新疆地区的农业背景 | 第17页 |
三、 清代新疆地区的贸易背景 | 第17-18页 |
四、 清代新疆地区的宗教概况 | 第18-20页 |
(一) 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 | 第18页 |
(二) 清朝回疆的伊斯兰教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回疆则例》概述 | 第20-30页 |
一、 《回疆则例》的编纂 | 第20-21页 |
(一) 《回疆则例》编纂的背景 | 第20-21页 |
(二) 《回疆则例》编纂过程 | 第21页 |
二、 《回疆则例》的修订 | 第21-26页 |
(一) 《回疆则例》修订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二) 《回疆则例》修订的原因 | 第22-26页 |
三、 清政府制定《回疆则例》的原则 | 第26-28页 |
(一) 因俗而治 | 第26-27页 |
(二) 政教分离 | 第27页 |
(三) 分化隔离 | 第27-28页 |
四、 《回疆则例》的适用范围 | 第28-30页 |
(一) 《回疆则例》的适用地区 | 第28页 |
(二) 《回疆则例》与伊斯兰教法并存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以《回疆则例》为中心看清代的民族政策 | 第30-44页 |
一、 民族关系政策 | 第30-34页 |
(一) 回疆与中央的关系 | 第30-32页 |
(二) 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 第32-34页 |
二、 行政管理政策 | 第34-39页 |
(一) 伯克制度 | 第34-37页 |
(二) 军事方面 | 第37-39页 |
三、 经济生活政策 | 第39-44页 |
(一) 统一度量衡 | 第39页 |
(二) 铸定钱制 | 第39-41页 |
(三) 贸易制度 | 第41-42页 |
(四) 农业及河渠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以《回疆则例》为中心看清代的宗教政策 | 第44-49页 |
一、 限制阿訇选择标准 | 第44-45页 |
二、 重视宗教上层人士 | 第45-46页 |
三、 限制宗教职业者行为 | 第46-47页 |
四、 加强对伊斯兰教的管理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清代新疆民族宗教政策的特征及启示 | 第49-53页 |
一、 清代新疆民族宗教政策的特征 | 第49-51页 |
(一)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 第49-50页 |
(二) 对少数民族贵族恩威并施、各民族区别对待 | 第50页 |
(三) 对宗教开放包容,进行必要限制 | 第50-51页 |
二、 清代民族宗教政策的启示 | 第51-53页 |
(一) 结合民族地区的习俗、秩序,制定相应政策 | 第51页 |
(二) 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制定合理的宗教政策 | 第51-52页 |
(三) 政策要因时而立,因地制宜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