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导论 | 第15-36页 |
一、研究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 第16-19页 |
1. 笔者本人的履职与学习经历是引发本项研究的直接原因 | 第16-17页 |
2. 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第17页 |
3. 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 | 第19-21页 |
2. 对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的研究 | 第21页 |
3. 对人民代表大会与执政党关系的研究 | 第21-22页 |
4. 对人大代表的研究 | 第22-23页 |
5. 对国外议会和议员的研究 | 第23-25页 |
三、研究目的、分析工具与研究思路 | 第25-3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2. 分析工具和主要概念 | 第25-30页 |
3.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六、篇章结构 | 第33-34页 |
七、研究个案的相关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第一章 角色期望: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扮演的“剧本”和动力 | 第36-52页 |
一、制度性期望 | 第36-43页 |
1.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第37-40页 |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制度性期望 | 第40-41页 |
3、全国人大代表履职旳制度性保障 | 第41-43页 |
二、道德性期望 | 第43-48页 |
1.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 第44页 |
2.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 第44-45页 |
3.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丰富的法律知识 | 第45页 |
4.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 第45页 |
5.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正确处理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 第45页 |
6. 全国人大代表应当有为民请命的精神 | 第45-48页 |
三、自我期望 | 第48-49页 |
四、角色领悟 | 第49页 |
五、全国人大代表角色期望的特点 | 第49-52页 |
1. 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不突出 | 第49-51页 |
2. 制度性社会期望与道德性社会期望之间无明显界限 | 第51页 |
3. 各种社会期望之间以及角色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 第51-52页 |
第二章 推荐、考察与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选择与确定 | 第52-74页 |
一、代表候选人名额的确定与分配 | 第52-54页 |
二、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提名过程 | 第54-57页 |
三、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考察与初步确定 | 第57-64页 |
1. 考察候选人预备人选的组织机构 | 第57页 |
2. 考察内容与过程 | 第57-63页 |
3. 候选人预备人选的初步确定 | 第63页 |
4. 后续材料工作 | 第63-64页 |
四、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正式确定 | 第64-65页 |
1. 省委会议讨论 | 第64-65页 |
2. 各党派和人民团体民主协商 | 第65页 |
五、正式候选人的确定与投票选举 | 第65-67页 |
1. 正式候选人的确定 | 第65-66页 |
2. 投票选举 | 第66-67页 |
六、当选代表的资格审查与确认 | 第67-70页 |
七、全国人大代表角色产生过程的特点 | 第70-74页 |
1. 代表产生过程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 第70-71页 |
2. 组织推荐提名是当选代表的重要前提 | 第71页 |
3. 组织推荐和考察过程集中体现了党对代表角色的社会期望 | 第71页 |
4. 投票选举是代表当选的决定性环节 | 第71-72页 |
5. 代表候选人个人在选举中难以发挥作用 | 第72页 |
6. 代表来源形式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第72页 |
7. 代表产生过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 | 第72-74页 |
第三章 议案、审议与表决: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角色扮演 | 第74-159页 |
一、大会前的准备工作 | 第74-83页 |
1. 会议通知 | 第74-76页 |
2. 赴京报到 | 第76-78页 |
3. 建团会议 | 第78-82页 |
4. 预备会议 | 第82-83页 |
二、会议议程和日程安排 | 第83-86页 |
1. 会议议程 | 第83页 |
2. 会议日程安排 | 第83-86页 |
三、向大会提交代表议案和建议 | 第86-92页 |
1. 提交代表议案、建议的具体要求 | 第86-87页 |
2. 会议提交议案、建议情况 | 第87-92页 |
四、听取有关国家机关工作报告和各项议案的说明 | 第92-98页 |
1. 第一次全体会议 | 第93-95页 |
2. 第二次全体会议 | 第95-96页 |
3. 第三次全体会议 | 第96-97页 |
4. 第四次全体会议 | 第97-98页 |
五、审议各项议案和工作报告 | 第98-129页 |
1. 3月5日下午,代表团第一次全体会议 | 第99-106页 |
2. 3月6日,代表小组第一次会议 | 第106-108页 |
3. 3月7日上午,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 第108-114页 |
4. 3月7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二次会议 | 第114-115页 |
5. 3月8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三次会议 | 第115-117页 |
6. 3月9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四次会议 | 第117-119页 |
7. 3月10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五次会议 | 第119-121页 |
8. 3月10日下午,代表团第三次全体会议 | 第121-123页 |
9. 3月11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六次会议 | 第123-124页 |
10. 3月12日上午,代表小组第七次会议 | 第124-125页 |
11. 3月12日下午,代表团第四次全体会议 | 第125-126页 |
12. 3月13日上午,代表小组第八次会议 | 第126-127页 |
13. 3月13日下午,代表小组第九次会议 | 第127-129页 |
六、会议简报交流 | 第129-131页 |
1. 印发简报的目的 | 第129页 |
2. 简报的特点 | 第129-131页 |
七、对工作报告决议案和其他议案决议进行表决 | 第131-135页 |
1. 大会表决办法 | 第132页 |
2. 大会议程和表决程序 | 第132-135页 |
八、选举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 | 第135-153页 |
1. 选举、决定和表决办法 | 第135-137页 |
2. 会议期间代表对人选的酝酿过程 | 第137-139页 |
3. 投票选举和表决 | 第139-153页 |
九、大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第153-159页 |
1. 规范性一致是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基本取向 | 第153-155页 |
2. 审议过程客观上成为代表行为实现规范性一致的重要准备 | 第155页 |
3. 角色冲突是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 第155-156页 |
4. 代表在会议期间存在较严重的角色超载现象 | 第156页 |
5. 角色扮演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错位现象 | 第156-157页 |
6. 代表角色行为具有重要的象征性功能 | 第157-158页 |
7. 提交议案和建议成为代表个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 第158-159页 |
第四章 视察、执法检查与专题调研: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角色扮演 | 第159-221页 |
一、代表视察 | 第159-167页 |
1. 会前集中视察 | 第160-165页 |
2. 专题性集中视察 | 第165-167页 |
二、执法检查 | 第167-182页 |
1. 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第167-180页 |
2. 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 | 第180-182页 |
三、专题调研 | 第182-191页 |
1.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第182-185页 |
2. 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调研 | 第185-191页 |
四、参加代表小组活动 | 第191-199页 |
1.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成立情况 | 第191-193页 |
2. 驻泰全国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第193-199页 |
五、列席有关会议 | 第199-209页 |
1. 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 第199-204页 |
2. 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第204-209页 |
六、联系人民群众 | 第209-217页 |
1.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 第209-215页 |
2. 通过走访联系群众 | 第215-216页 |
3. 通过新闻媒体及互联网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 | 第216页 |
4. 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 | 第216-217页 |
5. 应有关部门邀请担任社会监督员 | 第217页 |
七、闭会期间代表角色行为模式的特点 | 第217-221页 |
1. 代表角色行为规范性一致程度明显降低 | 第218页 |
2. 代表角色冲突广泛存在 | 第218-219页 |
3. 代表角色超载现象更为严重 | 第219页 |
4. 代表角色错位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第219-220页 |
5. 代表角色行为的象征性功能淡化,制度性功能显现 | 第220页 |
6. 代表角色行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空间 | 第220-221页 |
第五章 培训、研讨与经验交流:全国人大代表角色的再社会化 | 第221-257页 |
一、专题培训 | 第222-239页 |
1. 2008年第八期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 | 第222-225页 |
2. 2009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学习班 | 第225-229页 |
3、2010年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代表培训班 | 第229-230页 |
4. 2011年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第230-236页 |
5. 2012年第一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 | 第236-239页 |
二、履职经验交流与专题研讨 | 第239-251页 |
1. 履职经验交流 | 第240-248页 |
2、履职专题研讨 | 第248-251页 |
三、代表再社会化的其他途径 | 第251-253页 |
1. 有关部门寄送的履职所需资料 | 第251-252页 |
2. 地方人大常委会及其他相关部门为代表订阅的其他资料 | 第252页 |
3. 代表专用电子信箱 | 第252-253页 |
四、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特点 | 第253-257页 |
1. 代表再社会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特点 | 第253页 |
2. 代表再社会化内容方面的特点 | 第253-254页 |
3. 代表再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培训的代表构成方面的特点 | 第254-255页 |
4. 代表再社会化时间安排方面的特点 | 第255页 |
5. 代表再社会化的作用方面的特点 | 第255-257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57-268页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257-263页 |
1. 角色期望决定着代表角色的选择及其行为特点 | 第257-258页 |
2. 代表角色的产生过程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和特性 | 第258-260页 |
3.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 | 第260页 |
4. 代表角色行为模式是现行政治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 第260-261页 |
5. 代表角色扮演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反映了现行制度的某些欠缺 | 第261-262页 |
6. 代表角色再社会化有利于提高代表的政治觉悟和履职能力 | 第262-263页 |
二、进一步的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全国人大代表的作用? | 第263-268页 |
1. 更加突出代表角色制度性社会期望的法律规范性特点 | 第263页 |
2. 进一步完善代表选举程序 | 第263-265页 |
3. 实现代表角色与相关角色的有效分离 | 第265页 |
4. 完善人大会议制度 | 第265-267页 |
5. 加强和改进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 | 第267页 |
6. 创新代表角色再社会化的实现形式 | 第267-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268-273页 |
附录 | 第273-352页 |
后记 | 第352-3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