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论”烛照下的李沧东电影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作为批评方法的“作者论” | 第12-15页 |
第一节 “作者论”的界说与沿革 | 第12-13页 |
第二节 “作者”的资格认定与“作者论”的批评原则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作家导演----李沧东 | 第15-19页 |
第一节 李沧东生平与创作简介 | 第15-17页 |
第二节 作家、编剧和导演三者身份的悖反和承袭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李沧东作品的主题意蕴 | 第19-24页 |
第一节 艰难困厄的边缘人物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疏离淡漠的血亲关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虚妄无寄的精神皈依 | 第21-22页 |
第四节 不可掌控的命运轮盘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李沧东作品的叙事策略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不拘一格的叙事模式 | 第24-27页 |
第二节 耐人寻味的留白手法 | 第27-28页 |
第三节 遥相呼应的首尾处理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复沓呈现的物象元素 | 第29-32页 |
第五章 李沧东作品的视听语言 | 第32-37页 |
第一节 长镜头的静默观照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跟镜头的逼视追问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如临其境的手持摄影 | 第34-35页 |
第四节 不落窠臼的声画组合 | 第35-37页 |
第六章 李沧东作品的美学旨归 | 第37-41页 |
第一节 绝望中的烛息之光 | 第37-38页 |
第二节 人文主义关怀与现实主义精神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可资借鉴的它山之石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