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引言 | 第13页 |
·纳米粒子的种类 | 第13-17页 |
·无机纳米粒子 | 第13-16页 |
·聚合物纳米粒子 | 第16-17页 |
·纳米粒子的改性 | 第17页 |
·纳米粒子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 第17-30页 |
·基于纳米粒子的荧光传感器 | 第17-23页 |
·生物细胞标记和分离 | 第23-24页 |
·环境刺激响应型传感器 | 第24-26页 |
·药物/基因载体 | 第26-30页 |
·生物特异性标记 | 第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环糊精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荧光检测体系及其对多巴胺的荧光检测 | 第33-58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8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34页 |
·合成与制备 | 第34-37页 |
·含丙炔硅氧烷前驱体的合成 | 第36页 |
·巯基功能化介孔硅粒子(Thiol-MSN)的合成 | 第36页 |
·β-CD功能化的含巯基硅粒子(Thiol-MSN-CD)的合成 | 第36-37页 |
·检测体系(OPTA-MSN-CD)和对照体系(OPTA-MSN-propyne)的合成 | 第37页 |
·光谱性能测试用溶液的制备 | 第37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37-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57页 |
·含丙炔前驱体的表征 | 第38-40页 |
·基于β-CD/MSNs的检测体系(OPTA-MSN-CD)的表征 | 第40-46页 |
·检测体系的~1H NMR测试分析 | 第40-41页 |
·检测体系的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检测体系的形态分析 | 第42-44页 |
·检测体系中探针及表面改性剂含量的测试分析 | 第44-46页 |
·检测体系对多巴胺的荧光检测功能 | 第46-52页 |
·检测体系对多巴胺的荧光检测 | 第46-49页 |
·检测体系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49-52页 |
·检测体系的检测下限 | 第52页 |
·β-CD在检测体系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52-57页 |
·β-CD在检测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 第52-56页 |
·β-CD在检测体系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聚乙二醇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荧光检测功能 | 第58-84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实验部分 | 第59-65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59-60页 |
·合成与制备 | 第60-64页 |
·探针10-(2-硝基乙烯)蒽的合成 | 第62页 |
·聚(乙二醇)单甲基醚叠氮化物(PEG-N_3)的合成 | 第62-63页 |
·丙炔功能化的介孔硅粒子(MSN-propyne)的合成 | 第63页 |
·对照检测体系Probe-MSN-Propyne的合成 | 第63页 |
·荧光检测体系Probe-MSN-PEG的合成 | 第63-64页 |
·PEG功能化的介孔硅粒子(MSN-PEG)的合成 | 第64页 |
·光谱性能测试用溶液的制备 | 第64页 |
·胎牛血清中硫醇的测试 | 第64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64-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83页 |
·探针10-(2-硝基乙烯)蒽的表征 | 第65-67页 |
·PEG-OTs的~1H NMR谱图分析 | 第67-68页 |
·PEG-N_3的~1H NMR谱图分析 | 第68-69页 |
·检测体系Probe-MSN-PEG的表征 | 第69-73页 |
·检测体系的~1H NMR谱图分析 | 第69-70页 |
·检测体系的形态和粒径分析 | 第70-72页 |
·检测体系中探针与表面修饰PEG的含量的测试 | 第72-73页 |
·检测体系对Hcy的荧光检测功能 | 第73-83页 |
·检测体系对Hcy的荧光检测 | 第73-76页 |
·检测体系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76-78页 |
·检测体系的检测下限 | 第78-79页 |
·检测体系的检测机理探讨 | 第79-82页 |
·检测体系在血清中的测试应用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以碳点为基体的荧光比率检测体系的制备和性能 | 第84-118页 |
·引言 | 第84-86页 |
·实验部分 | 第86-91页 |
·基于CDs的荧光检测体系的合成路线图 | 第86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86-87页 |
·合成与制备 | 第87-90页 |
·H_2S荧光探针(naphthalimide-azide)的合成 | 第87-88页 |
·氨基化的荧光碳点的制备 | 第88页 |
·基于CDs荧光检测体系的制备 | 第88页 |
·光谱性能测试用溶液的制备 | 第88-89页 |
·细胞的摄取和成像 | 第89-90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90-9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1-117页 |
·H_2S探针及其中间产物的表征 | 第91-95页 |
·基于CDs的检测体系的表征分析 | 第95-103页 |
·检测体系的~1H NMR测试分析 | 第95-97页 |
·检测体系的红外吸收光谱测试分析 | 第97页 |
·检测体系的形态和粒径的测试分析 | 第97-100页 |
·检测体系中的探针分子的含量测试分析 | 第100-103页 |
·检测体系的光谱性能 | 第103-117页 |
·碳点(CDs)和探针(probe)的光谱性能 | 第103-105页 |
·检测体系的荧光光谱性能 | 第105-109页 |
·检测体系的检测下限 | 第109-110页 |
·检测体系的响应时间 | 第110-111页 |
·检测体系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111-113页 |
·检测体系的pH值适用范围 | 第113-114页 |
·检测体系在血清中对硫化氢的测试 | 第114-115页 |
·活细胞对检测体系的摄取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件 | 第133页 |